作者:方涛之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关于PD-1的争议从来没有停过。有人说PD-1没有未来;也有人说PD-1是免疫治疗的基石,依然值得入局。
关于PD-1的未来如何,这个答案交给时间来回答,毕竟时间最公平公正。回到当前,大部分药企倾向于认可后一观点。
尽管竞争格局已定,K药、O药牢牢把持着市场。但后来者依然有所想法:联合疗法层出不穷。
比如再生元。2018年9月其PD-1产品Libtayo获批上市,但销量一直不佳。
2020年、2021年Libtayo销售额分别为0.73亿美元、1.42亿美元。尽管增速不错,但同期,K药销售额高达143.8亿美元、171亿美元。
可以说,K药之下不长草。为了避开K药锋芒,再生元选择了联合疗法的道路。
就在3月8日,BioNTech宣布扩大与再生元的战略合作,以推进公司的 FixVac候选药物 BNT116(mRNA肿瘤疫苗)与Libtayo的联合应用,直捣K药大本营——将开启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
看起来,再生元希望借助BNT116在肺癌领域与K药一较高下。结果究竟如何?当前谁也无法知晓。
但贵在尝试。毕竟,这是后来者逆袭的唯一选择。
肿瘤杀伤力“爆棚”,
mRNA+PD-1潜力初显
BNT116是BioNTech基于其FixVac平台开发的一款mRNA肿瘤疫苗。
没错,mRNA疫苗不仅能用来做新冠疫苗,还能用来做肿瘤疫苗。实际上,mRNA疫苗最初就是为肿瘤疫苗而生的,只不过新冠疫情的出现让mRNA疫苗技术提前发光发热了。
那么,mRNA疫苗是如何在肿瘤中发挥作用的呢?
大家都知道,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癌细胞无限增殖,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所独有的抗原也随之出现。
由于这类抗原只存在于癌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因而成了对付癌细胞最好的靶标。但“狡猾”的癌细胞为了隐藏自己,会把肿瘤抗原的水平调低,以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控。
而mRNA疫苗的作用就是,将编码肿瘤抗原的氨基酸序列通过mRNA送入人体,通过人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特异性抗原蛋白。
这样就会使得肿瘤抗原水平提升,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很容易发现肿瘤抗原,并对它进行攻击。
Libtayo则是再生元的一款PD-1单抗产品。
PD-1单抗大家并不陌生。PD-1抑制剂能够能阻止PD-1和PD-L1的结合,使得T细胞火力全开,抓住逃逸的肿瘤细胞。
那么二者的结合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简单来说,PD-1负责全力杀伤肿瘤细胞,mRNA疫苗负责暴露肿瘤细胞的位置。
从理论上看,这是一对完美的搭档。在临床中,这种搭配也初步展示出强大的肿瘤杀伤效果。
此前Moderna的肿瘤疫苗就与K药进行了联合对抗肿瘤的临床试验。
在2020年公布的临床数据中,mRNA-4157与K药联用,在治疗HPV阴性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的1期临床试验中,达到50%的总缓解率(ORR)和9.8个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
虽然未进行头对头试验,但此前K药单药治疗HNSCC的ORR为14.6%,mPFS为2.0个月。数据远不及联合用药的效果。
而BioNtech与Moderna同为mRNA疫苗先驱,这或许是再生元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们瞄准的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PD-1领域有着得肺癌者得天下一说。mRNA+PD-1能否在肺癌领域战胜K药尚不好说。但对再生元来说,这显然是后来者突围的不二之选。
1+1>2,联合疗法成为后来者突围关键
PD-1/PD-L1单抗的出现,成功将癌症治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PD-L/PD-L1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低响应率的问题,单药有效率仅为20%-30%。
主要原因在于,狡猾的肿瘤并不只有一种免疫逃逸的方式,除了PD-1通路,其还可以通过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TIM-3等多渠道进行免疫逃逸。
PD-L1/PD-1与其他药物的联用,则会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面对K药、O药等强者在PD-1单药领域的统治力,众多药企将潜在效果更优的联合疗法当作突围的关键。
事实上,mRNA癌症疫苗与PD-L1/PD-1PD-1的联用只是众多联合疗法之一。
在一项研究中的数据显示,2017至2019年中启动的PD-1/PD-L1 抑制剂的新的联合方案研究中,PD-L1/PD-1能与化疗、CTLA-4抑制剂、VEGF受体等多种药物进行联合疗法。
并且,在不少联合疗法中,PD-L1/PD-1抑制剂联合疗法都发挥出1+1>2的效果。
就拿PD-1与抗血管生成药物(VEGF)来说,在PD-1与VEGF联合治疗晚期肝癌的早期临床试验就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1年1月,根据罗氏最新提供的临床III期IMbrave150研究数据:
罗氏的“阿替利珠+贝伐珠”的疗法,已成功击溃一线疗法索拉非尼。在头对头临床试验中,前者相比索拉非尼,显著延长了中国患者的总生存期(24个月VS 11.4个月);患者的一年生存率提高至67.2%,索拉非尼则为54.6%;使肝细胞癌死亡风险降低34%。
临床数据出炉后,阿替利珠+贝伐珠疗法成为了NCCN指南中,晚期肝癌唯一的一线治疗优选方案。这也意味着,肝癌领域PD-1单药治疗模式被彻底推翻,联合疗法成功上位。
除了强强联合,PD-1还能“妙手回春”。
在TIGIT单抗身上,PD-1联合疗法就展示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TIGIT单抗单药效果并不好,但在与PD-1联用后,展示出不错的效果。
根据临床数据,在PD-L1与PD-L1+TIGIT的试验组中,ORR(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4.1% VS 69%,m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VS 16.6个月,DOR(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2个月VS 15.7个月,安全性方面两组差异较小,联用效果可观。
也正是因为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都能发挥出1+1>2的效果,PD-L1/PD-1也被视为免疫疗法的基石。
PD-(L)1依然值得拥有
围绕着PD-L1/PD-1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歇过。在赛道内卷、入局者增多的情况下,悲观者甚至认为PD-L1/PD-1没有未来。
但事实,对于PD-L1/PD-1大可不必如此悲观。
放眼全球,PD-L1/PD-1赛道内卷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仍有药企继续投身于PD-1的研发,难道是飞蛾扑火吗?
当然不是。虽然如今的PD-L1/PD-1“钞能力”日渐黯淡,已经很难再将药企由Biotech推向Biopharma。但对于想要布局肿瘤的药企来说,即便知道PD-L1/PD-1不赚钱,也要硬着头皮把药物研发出来。
因为它们不能没有PD-L1/PD-1。
一方面,PD-L1/PD-1与药物联用的效果不可忽视。
PD-L1/PD-1与药物联用的效果上文我们已经提过,除了效果更强,PD-L1/PD-1还有着化腐为神奇的效果,对于一些几乎要被放弃的靶点而言,与PD-1联用后,也展现出1+1>2的效果。
另一方面,PD-1本身是一个泛癌种靶点,这使得PD-1多癌种有效,商业空间更大。
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的一篇研究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处于临床试验的PD-1就已经覆盖了24个不同癌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食管癌和黑色素瘤是布局最多的几种癌种。
PD-L1/PD-1的广谱抗癌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潜力决定了,PD-1将成为肿瘤免疫疗法的基石。
因而,药企未来想在肿瘤领域分一杯羹,那么在药企免疫治疗的工具箱中,就不能没有PD-1这个工具。
PD-L1/PD-1的重要性也体现在PD-L1/PD-1药物的license out上,不仅国内需要PD-1,海外同样需要PD-L1/PD-1。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截至2021年11月,已经公开披露的、由国内药企license out的PD-L1/PD-1项目就有13个。
看起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PD-L1/PD-1都将是药企标配。
而未来随着新靶点和新技术的出现,PD-1或许还将在内卷之下开辟出另一条道路。总之,如今说PD-1没有未来,或许为时尚早。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62-958-0.htmlPD-1联合mRNA进攻肺癌一线疗法,抗癌神药竞争还有下半场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