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胃的病症主要与饮食有关,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饥饱失常,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功能,出现胃痛、口臭、口渴、便秘、食欲增加或饥不欲食等症状。可结合胃火虚实,善加利用内庭、支沟、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有效改善胃病诸症。
何为胃火及临床表现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胃与脾互为表里,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大肠为传导之官,胃与大肠关系密切,胃气通降涵盖了大肠对糟粕排泄的作用。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循行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循行入下齿,在鼻旁与胃经相接。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为阳土,胃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胃火又有虚实之分,胃热炽盛和胃阴虚即胃实火和虚火之谓。
胃热炽盛是指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临床表现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或出血、口渴、小便短黄、便秘等为主。胃实火多因过食辛热、肥甘、温燥之物,化热生火;或五志过极,化火犯胃;或邪热内侵,胃火亢盛而致。
胃阴虚是指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胃阴虚多因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物,过用温热辛燥药物,耗伤胃阴所致。
腧穴调理
内庭 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两趾如门,本穴在两趾间,犹如穴在纳入门庭之处,故名,具有健脾和胃、清降胃火的功效。内庭为胃经荥穴,“荥主身热”,是临床上治疗胃火亢盛引起的胃痛、牙龈肿痛、便秘等病症的常用穴位。故选取内庭按揉调理,可有效清泻胃热,改善胃热炽盛引起的胃病诸症。
支沟 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沟,指沟渠,含狭窄之意,本穴位居前臂两骨狭窄之处,脉气如水行沟渠,故名,具有聪耳利胁、降逆润肠的功效。支沟为三焦经经穴,主治热病,也是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按揉调理支沟穴,可疏调三焦气机以通腑气,起到很好清降胃热的作用。
足三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和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具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的功效,是治疗一切脾胃疾病的常用穴位。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胃热亢盛和胃阴虚引起的胃火诸症,皆可选取足三里调理。
合谷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腧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是大肠经原气留止之处,具有清热解表、和胃降气、通络镇痛的功效,是治疗热病和胃肠疾患的主要穴位。大肠经经脉病候“是主津所生病者”,故对胃热炽盛和胃阴不足引起的胃火诸症皆可选取合谷进行清泻胃热和养胃生津治疗。
中脘 中脘为任脉腧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脘,胃腑之意,本穴在肚脐上4寸,正处胃的中部,故名,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中脘穴为胃的募穴,是胃气结聚于腹部的穴位,又为八会穴中的腑会,与足三里相配,可治疗不论寒热虚实引起的胃脘疼痛,所以选取中脘穴按揉调理,能通调腑气、和胃止痛,有效治疗胃的实火和虚火引起的诸症。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62-4536-0.html清胃火 按揉这五穴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暖心义诊 关爱教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