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文官集团权力很大也就是内阁,有时候甚至能左右皇帝的意志。而且六科还有对圣旨的封驳权。这在形式上很贴近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中的内阁这一角色。但是实际上这两种体制有本质上的差距,下面小编为大家分解下。
首先来看明朝的内阁: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明成祖靖难夺位后,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试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14]。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再看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
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议会大选后,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由他组阁,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内阁大臣由议员充任。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该委员会在那时已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届正规内阁。但“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见于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开始接受国王的委任状。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才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往往变成内阁对议会、主要是对下院的控制。在英国的政体中,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操在内阁手中。实际上,绝大多数议案来自内阁,并总是在议会优先讨论,得到通过。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
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按惯例首相兼任内阁首席财政大臣。在内阁出现早期,首相多由贵族议员出任,后来是下院议员任首相者居多。近百年来,首相只来自下院已成惯例。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控制着国家的统治大权。
与英国的内阁相比,明朝的内阁有以下先天不足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虽然英国在刚成立内阁的时候也不是行政机构,但是英国颁布了大宪章,限制了皇权,而明朝内阁的权利始终来源于皇权,甚至受制于太监,因为批红权在皇帝手里,内阁票拟的结果如果不批红,就得不到认可。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跟英国内阁相比,明朝内阁有着很多的不足,但是始终没有打破这些束缚,从而导致了内阁无法真正治理国家,也无法限制皇权,导致了明朝的悲剧。
今天来好好谈一谈古人的有趣姓名。
南朝宋有一员大将被人称为“万人敌”,勇不可挡,他叫撸爽,不,是鲁爽,字 女生……当年看到这段我不幸喷了出来,遂被语文老师罚站。
明朝大将汤和,朱元璋小时候一起放牛的伙伴,也是明朝为数不多获得善终的开国将领,他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一家子凑齐了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
汉桓帝第二任皇后叫邓猛女,魏文帝曹丕的老婆叫郭女王,子桓,你怎么了!晋安帝安僖皇后叫王神爱,她的祖父是王羲之,父亲是王献之。王献之有个哥哥叫王操之,不过网上流传的“陈献女请王操之,王操之不悦”是伪古文。
春秋时卫懿公的庶长子,齐桓公的宠臣叫开方,全名姬开方,他老爹数学一定不错。修纂《明史》的总裁叫宁完我,霸道总裁您玩我,不好意思,我脑洞大开。
明朝有很多蒙古族将领,李贤原名丑驴,来投奔朱元璋的时被赐名,老朱都看不下去了。另一个吴成,原名买驴……这两啥关系啊!投奔朱元璋的还有个叫戚斌,原名北斗……明英宗时期有个二品大将马克顺,原名皮儿马黑麻,读着好带感。脱脱大家都知道,英宗手下还有个陈守忠原名叫“恰恰”,他的同僚丁顺原名“顶住驴”,后来我还看到了史上最有节奏感的名字,都督佥事“米朵朵来”。明末两个榆林的蒙古族将领一个叫虎大威,一个叫猛如虎,两人均在河南战死。朱棣手下有个蒙古将领叫曲伦台,取了个汉名,叫夏贵……下跪?
皋陶是上古时期的贤臣,他的儿子叫伯益,是秦国和赵国的祖先,这位由于老爹太有名,也被人称为“皋子”。坏就坏在通假字上,不知道从谁开始把他写成了“睪子”这一不能描写的人体部位,于是有“睪子生五岁而赞禹”和“睪子赞禹,甘生相秦。”
春秋时晋国一支贵族被封到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羊舌村一带,于是姓羊舌,虽然姓氏奇怪了一点,不过一度成为大族。后来羊舌氏有个孩子出生的时候被长辈说成“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那个孩子叫杨食我,这名字略霸气,看上去真的很好吃的样子……他之所以被叫成杨食我是因为他的食邑在杨,之后果然害得羊舌氏被灭族。对了,这孩子的外婆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荡妇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而他的外公楚国贵族屈巫为了泡夏姬导致被灭族,愤然投奔晋国并出使吴国,一手促成了吴国的开化与强大。屈巫和屈原还是是同族。
曲沃还有个名人,叫尸佼,是商鞅的老师,人称尸子。
晋成公叫黑臀,周定公的曾孙叫黑肩,人称周公黑肩,是周公姬旦的后代,楚共王有个儿子叫黑肱(上文的屈巫就是楚共王的臣子),鲁成公叫姬黑肱,郑庄公叫寤生(难产),古人起名也任性啊。不过论黑的话,包拯的小名叫“三黑”,没人黑的过他。
楚共王叫熊审,即位的儿子是楚康王,叫熊招,一个审一个招,真配合啊。
姓姬的朋友,高能预警请回避
卫懿公和曹釐公都叫姬赤(鸡翅?),郑厉公叫姬突(激凸?),郑桓公叫姬友(基友?),郑国第七任君主没谥号,叫姬婴(基因?),晋哀侯叫姬光(激光?)
田氏代齐时被赶跑的国君晏儒子叫姜茶,话说我也感冒了,弄点姜茶喝喝。晋穆帝司马聃,我怀疑他的耳朵很大,因为聃的意思是耳朵又大又长,而他娘叫 褚蒜子,褚麻麻还真是接地气啊。算了,把调味品凑一起吧,三国东吴尚书叫卫旌(味精?),“三人成虎”的原创者是战国时魏国大将庞葱,杀死名将李牧的赵将叫赵葱,东汉清河王叫刘蒜,这就是吃货民族啊!
陈文帝叫陈蒨,这是个男的,他叔叔叫陈霸先。后来我看到了这条新闻 南京疑现陈文帝和其男皇后墓 或为千年同性之恋,我感受到了一丝恶意。
战国末期著名恐怖分子荆轲的专属武器制造商徐夫人,是个男的。
唐朝有个高丽王族的汉名叫 泉男产,这负责翻译的哥们是不是该拖出去砍了;有个诗人叫 刘眘(shèn)虚,读起来就是“肾虚”。米芾的儿子叫米友仁,米有人啊……
传说中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名医叫医缓。
志怪小说《汉武故事》里提到汉武帝小名叫“刘彘”,“彘”是猪的意思不过这条可信度不高,权威史书都没有采纳这种说法。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叫刘嫖,不过这里不是嫖娼的嫖,应该是通假字,通骠,即身体迅捷。
不过我有三国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可战之,楚国有个大将叫成大心。
在遥远的夏朝,山东西部有个穷氏,领袖后羿趁夏天子昏庸,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史称“太康失国”,而后他又被宰相寒浞所杀,寒浞的老婆来自纯狐氏,《楚辞·天问》:“浞娶纯狐,眩妻爰谋。”这个姓纯狐的妹子果然是狐性本色,和自己的老公合谋杀死了后羿。
齐桓公叫姜小白,北魏辽东公叫翟黑子,挺配的。
晋文公之舅叫狐毛,为晋军大将,他的儿子是文公的表弟,叫狐射姑,狐毛的老爸叫狐突(糊涂?)
齐桓公的堂兄弟叫公孙无知。推荐陈平给刘邦的是一个叫魏无知的人,刘邦部下还有个叫曹无伤的司马,可惜吃里扒外,刘邦逃出鸿门宴之后“立诛曹无伤”,可见名字虽好,不如人好。
战国时秦宣太后有个非常帅的男宠,叫魏丑夫。
敢给皇帝戴绿帽,北魏孝文幽皇后冯润的情人叫高菩萨。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2-4870-0.html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确立的内阁趋同?是真的还是假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