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阿坝县城公路两旁天然的牧场,牦牛悠然走上公路。余日迁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地处川西北的阿坝州,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老区,1935年至1936年间,阿坝州的藏羌各族人民拿出他们视若珍宝的20万头牦牛等牲畜,无私支援红军。毛泽东同志誉其为“牦牛革命”。
80多年后的今天,在温州市·阿坝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昔日“牦牛革命”主要发生地的阿坝州红原、阿坝、壤塘三大牧区县均为温州结对县。牦牛依然是这里的珍宝,但牧养水平低下、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藏区人民脱贫奔小康。
围绕着“牦牛”这一最大产业,来自温州的援建干部们以提升“造血功能”为出发点,各显神通,深刻改变当地产业生态,掀起了新一波的“牦牛革命”。
首个牦牛交易市场,从“拒绝售牛”到“夜晚售牛”的破冰
牦牛,高原地区特有的珍稀牛种之一,多数温州市民并不熟悉。但事实上,沿着“西牛东送”精准扶贫的线路,牦牛肉正成为温州市民餐桌上的“常客”。仅在今年上半年,乐清市“消化”阿坝壤塘县牦牛1000多头。9月,随着阿坝-瑞安“西牛东送”项目的启动,今年瑞安市民消费牦牛数量也将达到千头以上。
位于阿坝州西部的壤塘县,平均海拔3295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全州“最穷”的地方,该县牦牛年存栏约22万头。但由于交通不便、渠道不畅、牧民惜杀惜售等原因,年出栏不足1万头。
被誉为产业扶贫佳话的“西牛东送”项目便是始于这里。2018年11月28日,为搭建稳定的牦牛销售渠道与平台,乐清市与壤塘县两地政府携手启动首次“西牛东送”产业协作项目,费时2天3夜,25头壤塘产牦牛成功送到了乐清市场。
“对于壤塘来说,这是一场破冰之旅,但对于藏族群众‘惜杀惜售’观念的改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温州市挂职壤塘县委常委、副县长林铁回忆说,“西牛东送”首列取得成功之后,第二列就面临无牛可卖,因为牛主听说牦牛要运到2000多公里之外的温州,反悔不卖了,“这么远的路途,牛会受苦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牧民的市场意识,2019年,林铁等人牵线引入乐清牛肉加工龙头企业——顺金肥牛饲养有限公司,投资180多万元,在壤塘兴建了该县首个牦牛交易市场。当地党委政府也自村、镇层层发动,大力宣传引导,鼓励牧民就近售牛。
“开业那天,市场里是人比牛多。现在,一天可以拉运牦牛100-300头不等。”谈及一年多的卖牛经历,市场投资人管端顺感慨万千,即便是现在,牧民依然会选择天黑之后,偷偷来卖牛。但无论如何,“惜杀惜售”坚冰正在融化。
据其介绍,今年以来,仅壤塘县牦牛交易市场拉运发出的牦牛,已经超过1万头,每头牛成交均价8000元左右。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牦牛的去向上,温州占比已不足一半,从周边的青海、甘肃省到500公里之外成都市,壤塘牦牛的销售圈已经渐渐打开。
牦牛全产业链,把牦牛的“一身宝”转化成商品
红原县,既是阿坝州的海拔高地(平均海拔3600米),也是牦牛产业的高地。作为一个纯牧业县,红原拥有天然草场面积1158.03万亩,占县境总面积的91.8%,牦牛存栏量达80万头,居阿坝州四大牧区县之首,红原牦牛交易市场是川西北最大的牦牛交易市场。
今天的红原,牦牛的大批量交易、肉牛深加工已属常态,人们热议最多的是“牦牛全产业链”。
“你们的牦牛奶冰激凌什么时候能做出来?我现在最期待这个产品了。”进入红原县更攀合作社所在的产业园区,温州市挂职红原县委常委、副县长吕金记拉住合作社总经理罗布让就问。
更攀合作社是个“大集体”,它于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整合了该县41个村集体经济、34个合作社抱团而生,以“合作社+基地+产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新模式运作,覆盖1300多户、5000多贫困人口,既是精准扶贫,又属产业链重组。
在更攀合作社的产业园中,“肉可食,乳可饮,毛皮可用,连粪便都能生火取暖”的牦牛,延伸出了许多细分的产业。以牦牛奶为例,其配置的车间就包括常温奶、酸奶、冰激凌、化妆品等诸多品类。其他如电商园、冷链物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配套更是应有尽有。甚至于在这个园区,你还可以通过可视化的面板,通过植入牛耳的RFID芯片对红原县的每一头牦牛进行查看,了解其近期每天的行走步数……这个在硬件以及产业细分程度上毫不逊色沿海城市的产业园,总投资达1.3亿元,其中6200万元资金来自以温州为主的浙江援建资金。
罗布让告诉记者,更攀合作社成立之后,以酸奶为突破口,成功拿到食品安全许可SC认证,目前旗下品牌“喀唯央诺”酸奶已相继进入成都红旗连锁、温州供销社等销售渠道,另有一款固态酸奶被国航选中,将很快出现在航空餐中。
已经做出样品的冰激凌、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研发的护肤品……罗布让说,随着产品资质审批到位,更攀合作社后续还将有新产品带给市场惊喜。
投资数百万元建乳企,迎来创业者“拎包入住”
位于红原县100多公里之外的阿坝县,同样也把发展牦牛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之一。距离县城33公里的麦尔玛镇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试点。
在这里,阿坝县耗时数年,利用社会援助资金,陆续修建了通往牧区的60多公里道路,这些可以实现小车通行的道路被当地形象地称为“奶源路”。去年以来,他们又以来自温州的援建资金为主,投入300多万元,购置专业设备、兴建了一座小型的牦牛奶加工厂,以此为当地莫哇洛村、色尔底村的村集体资产,希望通过乳制品深加工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9年9月,这家被命名为“央德色尔么”的工厂正式开业。但很快,工厂被叫停了。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村集体的经营能力和理念都达不到要求,无论生产标准化还是市场化都与规划化运作的企业相差甚远。”温州市挂职阿坝县委常委、副县长梁彬力主,以招投标的形式引入社会资本,让真正的企业家来经营企业。
今年7月,原本在成都从事软件开发的阿坝青年旦真甲以每年保底20万元的代价拿下了这个工厂的经营权,“拎包入驻”工厂,由此“央德色尔么”改名为“慈仁乳业”。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旦真甲告诉记者,“因为出生于牧区,我一直对牛奶产业有着很大的兴趣,但限于行业门槛,资金困难,现在有现成的工厂让我们拎包入住,实属难得。”如今,他与妻子扎根家乡,创业激情迸发。
“这里地处川西北的藏族聚居区,资源优势很大,无论牦牛还是药材,品质毋庸置疑。重点是引进先进的经营思路,打通产品的供应链,建立起标准化的体系,这些方面的需求也正是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出发点。”梁彬总结说。
“我看过《温州一家人》,温州人的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都是我极佩服的。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奶源路’、加工厂和各种全新的创业思路。”麦尔玛镇党委副书记泽让寺尔吉这样对来自温州的记者说。
延伸阅读:牦牛属无污染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5%集中在中国。由于牦牛的生活环境要求较高,只能长年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所以,中国境内的牦牛超过50%集中在四川甘孜、阿坝州境内。(李显、邹雯雯、陈恩欣、余日迁、赵乐韵、章会 记者沈贞海)
阿坝县的天然牧场水草丰美,肥硕的牦牛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余日迁摄
一头健硕的牦牛标本矗立在红原更攀合作社产业园的产品陈列室,这个产业园里有“浙江扶贫车间”,温州投资了6200万元。余日迁摄
让藏族青年旦真甲“拎包入驻”的温州援建企业慈仁乳业。余日迁摄
又一辆装载牦牛的货车驶出壤塘县牦牛交易市场。温州投资180多万元援建的壤塘县首个牦牛交易市场,从一头牛没有到现在一天最大交易量可达300头。余日迁摄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0-3009-0.html牵着牦牛奔小康:温州人带来的二次“牦牛革命”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