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北京中轴线全长约7.8公里,包含钟鼓楼、故宫、天安门等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更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将进一步发挥国际交流交往功能,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上发挥独特作用。
在景山公园上拍摄的北京中轴线风光。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发挥历史文化交流价值。“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中轴线串联的那些建筑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是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典范。故宫是古代皇家宫殿建筑,太庙、社稷坛是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永定门御道遗存等历史道路,成为一个个实景化的历史博物馆。发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交流价值,可以依托北京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祭祀建筑、历史道路等,在文物保护修复、联合考古、博物馆展览等领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此外,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街区、胡同小院等,都展示着古都历史风貌,凝聚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可以依托这些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举办京味民俗文化活动,将北京中轴线打造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京味生活的生动载体。
——发挥科技人文交流价值。北京中轴线北部延长到鸟巢、水立方以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仰山,汇集了各类文化空间和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等场馆,搭建起对外沟通交流、链接世界资源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发挥北京中轴线的科技人文交流价值,可利用好其空间优势和场所特点。比如,可以推动奥运场馆成为一些国际政务活动、庆祝活动的重要承办地,可以在中轴线上的相关场馆举办从城市治理到全球合作的各类会议,不断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近年来,北京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中轴线上的历史商业街区资源,以“文化+”为重要引擎,提升京味神韵、国潮创造、艺术品鉴、数字创意等文化消费体验,联动布局时尚消费新空间、数字消费新场景等,把历史商业街区打造成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承载地。
——发挥生态文明交流价值。北京中轴线巧借自然环境造景,展现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近年来,北京市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条例和保护管理规划,对北京中轴线采取系统的保护管理措施,将保护传承、城市更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据统计,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今天,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湖水清岸绿,传承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优美生态环境。从背街小巷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到有序推进胡同微更新计划,从修订条例为保护北京老城风貌提供法治保障,到出台五年规划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一系列具体任务,这些年,北京市依托中轴线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经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晨曦中的杭州西湖景区,雷峰塔沐浴在晨光中。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任务,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着力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构建形成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为引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为基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系统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持续提升。面向未来,要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完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为我国文物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非遗之美跨越千年,是因为有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2021年,我国出台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陶瓷、壁画彩塑、纸张书画、金属、木作、泥瓦作等共13个职业方向,文物修复师开始作为一种新职业而存在。目前,全国经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3068名,各省区市公布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6万多名,他们身负各式绝活,在城市、在乡间心无旁骛、坚守匠心。非遗保护,关键在人。面向未来,要推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加强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完善文物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为文物工作者成才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加快培养一批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浓厚氛围。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密码和动能。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各地正积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承历史文脉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群众认识认同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在江西景德镇,老瓷厂变身创意街区,文化艺术新地标接连涌现,来自各地的“景漂”在这里聚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非遗文化作为“开学第一课”,有的让学生体验舞龙项目,观赏木偶戏,有的让学生们一同剪纸、做灯笼,还有的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与孩子零距离交流……“活”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显著提升。面向未来,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过程全链条,唤起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北京中轴线,是千年古城的脊梁和灵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期待,随着中轴线申遗的成功,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传承之路。我们坚信,城市只有深深扎根于独特的文化中,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出真正的魅力和活力。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0-15499-0.html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坚持“三个更加注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