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史诗级故障已经过去差不多两周了。
使用阿里云产品的公司也难以幸免,有所波及。最近听说了一些公司内部的故障复盘,感触颇多。
想到一个问题,稳定性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从网上的各种“空穴来风”到阿里云给出的故障复盘报告,大家基本上对这个故障原因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
是一个鉴权服务的白名单变更,没有做好容错处理,导致了灾难发生。
阿里云也给出了相关改进技术措施的说明。
所以,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有的公司受到阿里云故障的波及,可能变成了一场真实的故障演练,暴露出其他额外的问题,比如容灾失效、降级失效等等。
从一个故障,能定义出几个额外的故障,并且列出若干改进措施。
变成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但是,这一系列改进措施未来能够避免故障发生吗?甚至有人能保证不出现类似故障的发生吗?
没人敢说可以。
所以,稳定性问题好像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至少,不是一个用技术能够完全解决的问题。
“发展能解决一切问题,不发展一切都是问题。”
其实,稳定性问题的本质也是“发展”的问题。
当业务高速发展的时候,谁有空关心稳定性?
业务真正高速发展的时候,大家忙着开新项目提高营收,“敏捷至上”,哪有什么稳定性问题。
甚至不需要什么设计文档,直接CRUD一把梭上线。出了问题直接在线Debug,在线改代码。
只要能提高营收,这些都不是问题。
公司赚大钱,员工升职加薪。
稳定性问题?无伤大雅。
当业务发展停滞了,开始“降本增效”了,高度重视稳定性。
降本怎么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砍服务器资源,砍人员计划。一个人多干两到三个人的活。
业务发展停滞,不代表产品需求停滞。
业务发展停滞,不代表线上运行的服务、组件停滞。
业务发展停滞,不代表历史Bug、技术债停滞。
所以,活不一定会变少,只能是一个人多干两到三个人的活。或者美其名曰,按优先级处理,进一步提高人效。
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故障频发。
这个时候,故障往往又能带来直接的“降本”,比如低绩效甚至直接走人。
这种环境下,故障会进一步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人要从中找到别人的锅。流程问题?系统问题?可观测性缺失?有什么漏洞都尽量甩出去。
毕竟甩锅给别人,扣的是别人的绩效,走的是别人的人,是不是根本原因或者有效的改进措施又有什么关系呢。
公司高速发展,稳定性问题不攻自破。
如果不能高速发展,应该如何解决稳定性问题?
控制合理的人员配比。
如果真的要通过缩减人员降低成本,也应该控制合理有效的业务需求,保证人员的配比是合理的。
不要试图改变客观规律,或者自欺欺人。
否则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建设合理的机制与风气。
不管业务是否高速发展,其实对待稳定性问题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
除非是明确违反流程规范引起的故障,其他问题不应该跟直接奖惩挂钩。
每次故障复盘,应该真正反思的是,能不能从架构设计、流程、机制、工具角度找到真正原因,去避免下次同类型的错误。
通过奖惩来高压控制,只会带来甩锅风气,掩盖真正有效的改进措施。
对稳定性保持长期合理的投入。
避免运动式治理稳定性,只在故障发生后的一周或者一个月有重视。
随着系统不断迭代,整体稳定性水平一定会处于一种“熵增状态”,逐步恶化。
所以,稳定性任务,应该持续贯穿在全年,按照合理的比重,与业务功能迭代任务一起评估考量,才能确保长期处于相对高的稳定性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6-34671-0.html从阿里云故障想到,稳定性问题本质是什么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