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性能提升18%,GPU性能提升30%,AI性能平均提升58%,续航突破20小时,游戏性能平均提升30%,机身更轻更薄…这是英特尔为下一代AI PC准备的“豪华升级礼包”。
在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代号:Lunar Lake)发布现场,体验过OEM打造的首批AI PC新品后,这个豪华礼包的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
“有史以来高效的x86处理器”
对于选择轻薄AI PC的用户而言,都需要更高效性能以及更持久续航,避免会议沟通、差旅外出等场景下的生产力瓶颈和电量焦虑。这恰好是酷睿Ultra 200V系列出彩的地方。
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CPU采用了全新设计的能效核(Skymont)、性能核(Lion Cove),性能分别提升68%、14%。对比竞品,单线程性能优势可达20%,办公测试提升6%,照片编辑成绩提升17%,视频创作优势超过90%。
作为首款集成Xe2架构GPU的处理器,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GPU提升更为显著。针对内容创作场景,媒体引擎能够支持更多编解码器、更多格式,包括AV1、HEVC(H.265)、AVC、VP9的硬件编解码,以及新增的VVC(H.266)硬件解码。
凭借GPU全面的编解码特性,即使内容创作者在工作流中引入全新格式内容,也可以保持高效性并且可以告别代理。
至于游戏体验,酷睿Ultra 200V系列较上代游戏性能提升超过30%,对比竞品优势接近70%。在现场演示中,在1080P中画质下、XeSS性能模式下,《古墓丽影:暗影》平均帧数74,《赛博朋克2077》平均帧也达到了60。
如果继续提升画质,在《F1 24》高画质、开启XeSS测试中,酷睿Ultra 9 288V(Arc 140V)帧数达到了69,领先锐龙AI 9 HX 370(Radeon 890M)约40%。
还有一点很关键,相较arm架构,x86的生态优势在游戏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英特尔与AMD通过《F1 24》演示游戏性能,高通因无法运行只能跑《F1 2022》。因此,如果有游戏需求,那么现阶段的arm平台的PC基本上可以劝退了。
再来看酷睿Ultra 200V系列集成的英特尔第四代NPU,算力提升至48TOPS,达到上代Meteor Lake的4倍峰值性能。
英特尔提到,到2025年应用调用NPU的占比将增加至30%,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当然针对AI PC,可以预见的是一定会沿着CPU+GPU+NPU的混合算力架构发展,以获得更高能效。因此新一代AI PC获得酷睿Ultra 200V系列提供的120TOPS,也将让AI体验更为出色。
面向AI,酷睿Ultra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格式支持,应对大模型、AIGC以及软件集成的AI工具更为高效可靠。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测试成绩,酷睿Ultra 9 288V对比酷睿Ultra 7 155H, AI性能平均提升58%,甚至在Topaz Video AI的AI缩放、AI慢动作测试中分别提升高达1843%、1137%。
英特尔深耕45年软件生态,在迈入AI PC时代后也持续释放能量。携手ISV可以提供更灵活的AI应用方案,如将选择权交给用户,根据需求决定佳能效或佳性能模式,灵活调用CPU、GPU、NPU兼顾效率和笔记本续航。
相较于直接提升平台性能,深耕行业属于幕后工作,给用户体验的升级远不如前者直观,但成效却是“润物无声”。
例如英特尔与Adobe合作,优化了众多内容创作者常用的AI工具,来提升影像创作效率。同时,在酷睿Ultra 200V系列发布现场,英特尔携手软硬件合作伙伴展现了更多创新功能,如利用大模型可以通过提示词检索长视频内的画面,快速确定需要剪辑时段等。
CPU、GPU、AI性能的大幅提升可以让英特尔摆脱“牙膏厂”的帽子,至于更惊艳的能效提升,则是给下一代AI PC注入了灵魂。
在酷睿Ultra 200V系列发布后,超过20家OEM第一时间跟进了新品。例如,华硕发布的全新灵耀14系列,续航提升68%,胜过15英寸MacBook Air,达到了27小时。
x86架构续航领先arm,知道或许会有这样一天,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如果给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性能提升打90分,那么能效提升可以99分了。
不只是华硕,包括微星、Acer等厂商同步亮相的新品,14英寸机型都有20小时甚至25小时以上的续航,轻松和arm平台PC掰手腕。当然这个成绩有些是基于本地视频播放,和日常工作负载存在差别。但值得关注的是,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测试成绩,酷睿Ultra 9 288V在Office生产力测试方面续航达到了14小时、微软Teams续航9.9小时,均领先于高通骁龙X1E-78-100。而且,在产品体验时OEM也提到日常使用产品续航都能在十几个小时。
续航大幅提升的背后是英特尔对处理器设计思路的转变。
作为面向轻薄本(包括掌机、miniPC)的产品线,酷睿Ultra 200V系列全系4个性能核4个能效核,共8线程,核心与线程数量相比上代有所减少,没有追求更多核心、更高频率,而是毕其功于一役——着重优化能效,带来单位面积性能、单位功耗性能提升。全系的高功耗37W,包括旗舰酷睿Ultra 9 288V低功耗17W、PL1基准功耗30W、峰值功耗37W。
具体来看,酷睿Ultra 200V系列有多项关键创新,如封装级内存、增强和集成电源管理等,实现了平台整体功耗降低50%。升级全新低功耗岛设计,统一管理所有模块,并且不同于Meteor Lake的能效核每两个一组共享2MB二级缓存,新款能效核改为4个核心共享4MB二级缓存。
全新能效核性能大幅提升,可以在低功耗下满足更多用户需求。全新英特尔硬件线程调度器采用更灵活的调度策略,也是能效优先——在工作负载合适的情况下交由单个能效核执行,若负载增加或需要更高性能则会同步启用多个能效核,随后再扩展至性能核。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测试成绩,9W功耗设定下,8核心8线程的酷睿Ultra 200V系列对比12核心14线程的Meteor Lake,每个线程性能可以领先多达2.1倍,整体性能领先多达22%。
17W功耗释放下,对比16核心22线程Meteor Lake,每个线程性能优势高达惊人的3.0倍,整体性能依然领先10%。23W功耗下,每线程性能优势也有2.6倍,但是整体性能会落后6%。当然在更高功耗下,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多线程性能会被拉开一些差距。
在实测展示中可以看到,执行同样的任务,无论是低负载还是高负载时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功耗都明显低于上代Meteor Lake,如4K网络视频播放中两者功耗分别为6W、13W左右,与此同时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性能没有降低。
带给AI PC用户,感受明显的自然是续航大幅提升,毕竟对于轻薄产品而言,日常使用更多场景还是中低负载。根据OEM公布的信息来看,20小时续航或许会成为AI PC理论续航的“标配”。
正因如此,英特尔将酷睿Ultra 200V系列称为“有史以来高效的x86处理器”。
写在后
处理器性能的升级让AI PC能够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包括4K视频剪辑、AIGC、本地大模型、网游及大型游戏等等。但是,对于轻薄本而言性能并不是全部,更需要考虑到移动体验场景下用户需求。
如果一味卷性能、卷功耗释放,而脱离实际场景,就会看到一些轻薄本在低负载场景下也处在高功耗模式,甚至机身发热明显、风扇“不得不全力工作”,生产力有一定提升但代价是续航缩水,以及无法忽视的电量焦虑。所以在近几年中,能效以及产品设计也成为AI PC更受关注的重点,追求更轻薄设计下高性能、长续航。
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取舍”也是基于AI PC应用场景。在现场上手OEM产品后,先感受到的就是轻,14英寸1kg左右的产品有很多款,甚至16英寸的轻薄本都来到1.5kg以下,单手拿捏更轻松。对于在移动办公场景中想要拥有更大屏幕的用户而言,相当利好!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英特尔坚持推进PC生态发展,提出的Evo认证体系,不仅让OEM可以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也“减轻用户的选购负担”。
在发布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同时,新的Evo标准也与时俱进,对于设备性能、能效、续航、便携性、散热、静音特性、连接性都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如果想要轻松选择高品质AI PC,认准Evo就可以。
在AI PC的助推下,PC产业竞争更为激烈,从底层芯片平台到各家OEM,都希望抓住这个契机做大做强。但是从目前软硬件生态发展来看,卷性能的策略并不适用。
一方面,AI PC能够支持的AI体验与用户真实需求、期望存在差距不应被忽视,需要产业链持续完善软硬件生态。另一方面,相较极致性能释放,日常综合使用的能效对于AI PC体验的影响更为直观,这也是苹果和高通能够吸引用户的关键。
尽管对于英特尔而言时下挑战仍旧严峻,但是优势也同样明显。软硬件生态、行业影响力无需多言,在产品层面,转变设计思路的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可以说是一次突破尝试,也是x86架构甩掉“高功耗,低能效”刻板印象的关键。
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承载着巨大的期望,也意味着顶着许多风险。比如,面对多样复杂的应用场景,真实能效表现能否达到预期,以及牺牲多核后,多线程性能是否会被甩开差距等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才能揭晓。从目前早期体验以及公布的成绩来看,英特尔对此相当有信心!拥有一颗高效能强芯之后,从日常办公到内容创作,从AIGC到影音游戏,下一代AI PC真的可以让用户随“芯”所欲。
一句话来概括,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提升还是太全面了。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4-112324-0.html有史以来高效的X86处理器!英特尔给AI PC送上豪华大礼包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