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一跃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光储充”应用迎来了井喷式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多个超百亿项目落地生花,万亿赛道一触即发。
风光发电持续扩张,储充行业备受瞩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已经被广泛应用,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然而随着风光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其在改善电源结构的同时,波动性和间歇性缺陷所带来的影响也日趋增大。因此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高质量发展同时,储充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储充技术的核心应用是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它可广泛应用于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在发电侧,储能主要用于平滑可再生能源输出、提高机组调度的灵活性;在电网侧,储能可通过调峰和调频减少输电损失;在用电侧,可以优化电费支出、提升电能质量。
当前,随着风光发电应用比例不断提升,各地政府均相继发布指导文件强调配备储能的重要作用。在新电力结构中,将越来越注重储能系统的建设。届时,模块化、商业化的储能模式或将迎来爆发。
风光储充协同发展,一体化技术势在必行
在全球碳减排的大环境中,各国都在积极驱动能源改革。新型能源系统的“风光储”应用和相关的能源设施将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风光储充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得到了业内普遍认同。
顾名思义,风光储充一体化是将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以及充电控制系统等四种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更加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通过风光储充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够灵活调配充电功率,为电网调节提供更多可能性。
目前“风光储充”正逐渐从示范基地推广至全国落地,据国际能源网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签约或规划风光储项目83个,已明确的项目规模为191.553GW,已明确的投资金额为6633.46亿元,由此可见,风光储千亿元大市场已然形成。与此同时,在风光储项目大力推广之际,融合了光、电、储、充等系统的新型电网也备受业内瞩目,其通过多种能源互补,实现产、供平衡,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安富利瞄准风光储充,为可再生能源注入力量
当前,全力发展风光储充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各国纷纷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存储的政策措施。例如,中国提出的“十四五”规划,表示要加大对风光储充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欧盟也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例如到2030年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等等,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也为风光储充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在风光储充乘风之势,作为全球领先的分销商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安富利积极响应社会号召,并着重布局这一赛道。在该领域中,重要的PCS(储能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池双向充放电等系统设计中掌握了核心技术,并通过近几年逐步加大的研发投入,成功在储能技术需求的上升时期,成为其落地的强大支持者。
PCS(储能变流器),又称双向储能逆变器,是储能系统与电网中间实现电能双向流动的核心部件。通常PCS由DC/AC双向变流器、双向DC/DC升降压装置,控制单元等构成。PCS控制器通过通讯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指令控制变流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
BMS(电池管理系统)由监测模块、控制模块、通信模块等部分组成。在储能系统中,其负责实时监控和管理电池的电量、健康状况以及安全性。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关键参数,BMS确保电池在安全和有效的范围内运行。同时,它还会对电池状态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电池的充电周期和老化程度预测其寿命,并为用户提供价值的维护策略。并且,一旦检测到电池过热、过充、过放或短路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切断电源或发出警告,从而防止潜在的安全风险。
电池双向充放电技术使电池既可以接收电能也可以释放电能,被视为发展分布式储能的重要一环。电池双向充放电技术的一个典型的应用是V2G(Vehicle to Grid),即利用电动汽车配有的大容量电池,实现按需充/放电。例如,在电网需求低谷期,电动汽车从电网获取并储存电能。而在电网需求高峰期,电动汽车可以将部分电能回馈给电网或作为电源为其它电器供电。
未来,随着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的推进,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商业模式的转变,风光储充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安富利将会持续加大该领域的研发、技术支持、市场投入,并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全力推动风光储充事业的发展,为全球新能源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0-10002-0.html新能源赛道下半场,安富利发力“风光储充”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