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新华社发(张体军 摄)
2月7日在中国南极秦岭站拍摄的揭牌仪式。新华社记者 周圆 摄
2月7日,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这是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此次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表示,该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考察站的建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的突出亮点。
关注 1
以国内山系命名 取名“秦岭站”
2月7日正式开站的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被命名为“秦岭站”。
为什么如此定名?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家喻户晓、知名度高,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此外,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药库”,还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考察”国际倡议的良好形象。
上述负责人表示,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以体现时代特点、采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体现南极地形特征、采用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结合罗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在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后,新站被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关注 2
新站考察范围可达到300至500公里
北京时间2月5日,罗斯海新站验收组乘坐“雪龙2”号船抵达罗斯海新站附近海域,2月6日,新站验收组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听取相关单位汇报、查看施工现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新站主体建筑进行验收。
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介绍,新站整体设计与科研支撑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拓展考察范围。新站设计立足于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至500公里。
二是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讯、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
三是实现长期观测。新站的海洋实验室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四是整体绿色环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各相关配套设施,逐项完成各科学监测设施的安装与布放。
关注 3
新站是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
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设完成;随后,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也先后落成。新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介绍,新站在长期观测网布局方面,用以填补太平洋扇区的空白,在环南极全域加深对环境变化的认知。我国的南极常年越冬站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分别对应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和太平洋扇区,新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对南极长期观测网进行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在科考领域拓展方面,新站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冰间湖生态过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长城站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是雪冰和空间环境,而罗斯海新站则是海洋。南大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磷虾等生物资源利用密切相关,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合作方面,与周边美国、新西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考察站进行合作,推动把考察站海洋实验室建成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罗斯海沿岸各国考察站的合作成为南极考察合作的典范。新站往北有意大利和德国地度夏站、韩国地越冬站;往南有美国麦克默多站和新西兰科考站,均分布在罗斯海南岸和西岸。新站将与周边多国的考察站合作,共同推进对罗斯海和罗斯冰架等的观测研究,共同履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关注 4
“研究罗斯海是理解南极生态效应的重中之重”
本次大洋科考队员、上海交通大学高咏卉认为,在整个浩瀚的南大洋,罗斯海对南大洋乃至全球海洋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罗斯海是南大洋重要的碳汇区域,浮游植物碳吸收量占全南极的30%,其中大约半数埋藏在深海,对调控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她看来,罗斯海域是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海域,这里生长着全世界40%的阿德利企鹅、30%的帝企鹅和大量的鲸鱼、齿鲸。此外,罗斯海也是整个南大洋海冰变化的“驱动力”。而海冰对极区的众多物理和生物海洋学过程(如气体交换、热交换、初级生产力、食物网能量和生态学、中尺度物理海洋学过程等)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罗斯海是理解南极生态效应的重中之重。新站的成立将为我国南极科学海-冰-气的综合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感谢国家对新站的投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作为一名‘海洋人’由衷地为祖国感到骄傲,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在新站开展科研调查,争取有新的突破性的发现。”高咏卉说。
作为一名冰冻圈科研工作者,此次考察队首席助理、内陆队副队长李传金表示,罗斯海新站位于西南极罗斯海海域,是全球响应气候变化最为显著和快速的冰川所在之地,也是西南极最大的冰架分布区域,在这里对冰川、冰架、海冰等冰冻圈要素进行监测,可以为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冰盖动力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及对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另外,西南极冰盖的冰芯记录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独特的区域代表性等特点,可以为研究历史时期西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对比东南极和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异同性和影响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我期待新站更早地投入运营,并愿意为新站的冰冻圈监测和研究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祝愿我国南极科研事业更上一层楼。”李传金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6-75224-0.html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