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上有一个段子:
“长期跑步有伤害吗?”
“有,会伤害到你的同龄人。因为,长期跑步的人比不运动的同龄人更年轻。”
前段时间,一位53岁的大叔陈文胜冲上了微博热搜,每天早上他都会跑步40分钟,雷打不动一坚持便是34年。
据悉,陈文胜19岁偶然接触到健身,不仅获得了健美比赛冠军,还作为模范案例被编入体育教材,身材近30年没有改变。
就连很多网友都感慨道:“年龄在他这里,只不过是数字。”
一、让中年人沦陷的现代“苦役”
大多数人认为,中年跑者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老年人不适合跑步这样激烈的运动,而年轻人不喜欢枯燥的跑步,所以自然中年跑者是最多的。
虽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它只是一个表面。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是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对所谓“中年危机”的自我救赎。
1957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雅克(Elliot Jacques)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ritish Psychoanalysis Society)上提交了他的论文,其中首次提到了“中年危机”,直到1965年,这篇文章才正式发表。
雅克的理论是,当我们中年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然后我们会感到恐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年危机是否存在值得讨论,但从直觉出发是非常合理的。
二、马拉松背后的“千亿生意”
根据的相关资料知道,马拉松最早其实是一门“无人问津”的生意。
1981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参赛,与马拉松相关的赛事服务商更是少得可怜。
三、热爱不等于“赚钱”
事实上,跑步并不是中年人的专属,只能说相比老年人和年轻人,中年人对于跑步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他们跑马拉松是在消解生活苦闷,也是在证明着自己。这样一群中年人,也许是中国马拉松最忠实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在职业体育或者竞技体育领域,一般来说,年龄大意味着要被淘汰,但是在马拉松的赛场上却正好相反,年龄越大,越有优势。
有研究指出:28岁可能是人类体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年纪,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顶尖马拉松选手都在30岁以后才达到巅峰。
因为相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具备着更高的耐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部分的马拉松跑者的初心都是强身健体,都是为了某个阶段的改变而已,大多数人无论是赛场上、生活里,终究只是凡人。
极少数会因为减肥、健身或是其他因素跑步转为专业马拉松跑者。
原因很简单,如果真的辞掉工作,花100%的时间和金钱去用来训练、恢复、提升,也许系统练6个月的时间,真的有机会摸到更高的马拉松门槛。
但是这么付出得到的收获是啥?
除了来自别人的羡慕和掌声,或者是寥寥无几的几个点赞以及还是自我感动以外,并不会得到更大的收获。
更何况现如今全马230想要站台,想靠参赛赚奖金吃饭并不现实。而在各种门槛的基础上,马拉松只能局限于日常的“全民运动”。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表中,场数已经达到188场。其中11月5日、6日马拉松赛事已高达20余场,总参赛规模超过30万人。
这意味着,相对比往年,今年大多数人对马拉松的热情仍然存在。
当然,中年男人虽是马拉松队伍中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他们也并非只想功利地求一个比赛结果。
在他们心里,真正执着的,是跑步这项简单又原始的运动。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62-1228-0.html为什么人到中年就爱上“跑步”?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