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方国珍在台州起兵,拉开了反元的大幕。方国珍的军队迅速占领了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等地,当地官员奈何不得。省里面只得将刘伯温召出。刘伯温同事黄伯生在其《诚意伯刘公基行状》一文里说,省里将刘伯温召出后让他当了个浙东元帅府的都事,仍是个从七品的小官,而元帅府即宣慰司,是省里的一个派出机构。刘伯温到任后,献计筑城抵御,果然使方国珍受阻。这时,左丞相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招安不妥,因方国珍是第一个起兵反元之人,应乘胜一举将方国珍剿灭,否则后患无穷。从起义反元这一面来看,刘伯温这一计确实很毒,若得逞,元王朝将再苟延残喘一阵也说不定。方国珍听说后,忙用重金贿赂刘伯温,希望刘伯温改变观点,为他接受招安说点好话,但刘伯温不受。方国珍便派人从海上带重金到京城,贿赂当权者们,终于打通了门路,朝廷决定招安方国珍,一面授方国珍官职,一面反而斥责刘伯温霸道。方国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过气来后,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时的刘伯温,虽又被省里重新任用负责剿捕之事,却又见疑,不给兵权。至此,刘伯温对元王朝心灰意冷,干脆辞官回家了。刘伯温回到老家青田后,专心著书,写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张的传世之作《郁离子》。
刘伯温已经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势将大乱,便在老家青田读书,著作,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不久,群雄四起。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后,得知刘伯温、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礼聘,刘伯温卖关子,没有答应。朱元璋手下总制孙炎又亲自写信邀请刘伯温,刘伯温才同意出山。
刘伯温和朱元璋见面后,即向朱元璋陈述了时务十八策。十八策的主要内容是灭陈(友谅)去张(士诚)、灭方国珍、屯兵自养、勿过度扰民、严肃军纪、招纳贤士等等。朱元璋读后非常高兴,即将刘伯温视作心腹。朱元璋初起兵时,奉红巾军头领韩林儿为首。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在亳州(今属安徽)称帝,国号大宋,朱元璋得到消息,即表祝贺,到了新年,还令中书省为韩林儿专设御座并叩头礼拜。群臣皆拜,独刘伯温不拜。问他为什么不拜,他说:韩林儿不过是个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我拜他干什么!显然,刘伯温是以这种方式表明他只忠于朱元璋。朱元璋心知肚明,便召见刘伯温,请教平定天下大计,于是有了一次著名谈话,后人称之为朱刘之间的“隆中对”。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形势,陈述了征讨天下大计。刘伯温说:张士诚目前不过自保而已,不足为虑。陈友谅篡夺了红巾军领导权,名号不正,但他占据了上流之地,又时刻想消灭我们,是我们的大敌,因此应当首先消灭他。一旦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自然势单力薄,就可以一举将其灭掉了,然后挥师北上,占据天下!朱元璋听后大喜,对刘伯温说:先生有了什么好的计策,都一定要告诉我啊!
唐代公务员的收入并不算太低,除了工资,还有润笔费、赏赐等额外收入,这样足以保证衣食无忧,如果像白居易、王维一样脚踏实地干它二三十年,整一套像样的房产当是小菜一碟。然而,有很多高级干部身居庙堂,甘当“穷人”,过着一贫如洗、缺住少穿的生活,让妻子儿女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头。
升官发财,似乎是一部分人自古以来追求的梦想,而在唐代前期止至开元盛世,政坛倡导的倒是节俭的金钱观,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不断颁布“尚俭”诏书,一些高官带头响应,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戴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玄宗时期的宰相杜暹“以公清勤约自将,亹癖为之,自弱冠誓不通亲友献遗,以终身。”这类高官以俭为荣,坚守做人底线,拒绝灰色收入,靠死工资养家糊口,从而沦为“饿不死、撑不住”的一个群体,从人品上征服了后人,使简约之风波及唐朝诸代,如唐德宗时期的财务高官刘晏临死时家里“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这类人都成为后人景仰的廉政楷模。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催生了一批思想境界更高的施善撒钱型高官,他们视金钱如粪土,每月领到的工资,交给老婆的是最简单的吃喝开支,剩余的金钱则撒向了民间弱势群体,涌现了一批名垂青史的道德模范。玄宗时期的宰相李元纮家里房子破旧,穿着俭朴,出门办事总骑一匹老马,他的钱,就资助了比他更困难的亲朋好友。宰相卢怀慎是最有名的穷人,他的家,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他所得的禄俸,随时分给了困难群体。唐懿宗时期的宰相刘瞻“所得俸,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家不留储,无第舍。”这类官员辞世时大多是“裸死”,留给后代的,没有一分钱的储蓄,只有做人的品行。这种穷,是无私的穷,他们不吃肉,是为了让别人吃到肉,自己甘愿喝汤,是为了让别人少喝汤。
在唐代,“裸死”高官的勤俭奉献而穷一度成为社会时尚,影响了一批有家底的高官。手头有钱的官员心理上一度非常矛盾,他们放着钱不敢花,只有存起来,压到床头的某个角落,表面上看起来不舍得吃肉,但他们并不一定吃不起肉。魏征一生节俭,生活清贫,宅无正寝,素褥布被,最爱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普通的醋芹,可据不完全统计,魏征得到唐太宗的赏赐,至少有约5600匹绢,奖励的现金和其它实物折合约一百三十五万钱,仅赏赐一项,相当于当时二品官170多年的工资收入。有这么高的收入,魏征连一床像样的被褥都舍不得买,这令人想到了两个字:装穷。
如果从当时的大环境和魏征家庭情况分析,这种“装穷”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跟随太宗多年,干的大多是“咬人”的活儿,着实得罪了一批被咬的人,如果在花钱上再出风头,必定成为群起而攻的对象,魏征“装穷”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规避风险。另外,魏征的老婆裴氏是有名的贤内助,生活上精打细算,从严要求,魏征有钱不是不敢花,而是花了怕老婆不愿意。魏征如此“装穷”,不仅保全了自己,和谐了家庭,还名垂青史,这样的“装穷”应该是高智商的人才做得出的。
像魏征一样,为了明哲保身而“装穷”的高官,唐代还真不乏其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牛仙客,被史书称为“清勤不倦”,他谨小慎微,花钱抠门,俨然不像有钱人。实际上,他床头的箱子里,塞满了玄宗赏赐的财物,可他独善其身,怕生是非,赏赐的东西发了霉,他就是不敢挥霍享用,而是如数存放,妥为保管。如此看,为了自身在政坛的安全而“装穷”,颇为费心。这类存钱不花的高官可谓藏富于家,他们平时的生活虽然很穷,但他们的存折却很富有。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2-2654-0.html揭秘:一代神人刘伯温为何放弃大元投奔朱元璋?真相还有哪些?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