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领域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内河船舶、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接续投入……近期,部委和地方积极展开部署,在平台、资金等方面重点发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化应用。
位于成都市的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里,低温高效新型分离技术中试设备井然有序地运作。“这是我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共同研发的中试设备,可运用于多种物料的分离干燥。”成都文澜国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恒说,起初该技术通过实验预计可运用在酒糟的干化处理上,但在中试过程中发现也能运用在褐煤、油泥的干燥处理,且比酒糟干化先一步完成商业化应用。目前该技术已与中石化签订油泥处理合同,并完成了上井连续实验。
“当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了‘0到1’,在‘1到100’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可能性,哪条路能最快实现产业化是不确定的,需要在中试过程中一点点挖掘。”李恒说,基地分为中试研发区、中试熟化区和中试产业区,目前已经拥有国家授权专利70余项,完成10余项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企业6家。
在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崔志广看来,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离不开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支撑。他以中试平台为例对记者表示,中试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是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中的过渡性试验。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未经中试试验的,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左右,经过中试试验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
当前,包括中试平台在内的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正在加快建设,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布局建设了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6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对记者说,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不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仍存在鸿沟,比如一些创新成果与工程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行业内缺少中试验证平台,原始成果有待进行产业转化;投资市场对早期创新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强等。
围绕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相关部署正在积极推进。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在重点领域新建5到1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和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中介组织。
与此同时,地方在技术、平台、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面向2024年,四川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山西提出布局100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北京提出支持人形机器人、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产业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和重点任务工程化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通过推进产融衔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达到7120亿元。
记者获悉,下一步工信部将与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范围,举办院校、园区等科技成果转化专场路演。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内河船舶、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接续投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进一步良性循环。
对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崔志广建议,在企业层面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朱明皓建议,鼓励政府部门与企业联合制定项目指南,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记者 郭倩 李力可 实习生 刘智航)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6-66334-0.html平台资金双轮驱动 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更大限度激发数字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