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把祈求平安的心愿写下来。
兹有山东省x县x镇x村
善人xxx在xxx工作,为了本人及全家人的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人财两旺,今逢良辰吉日,特设宴席恭请玉皇老爷、王母娘娘、财神、运神、赠福神、禄神、空中老母、地堂老母。
五升老母、泰山老母、唐山老母、四路老母、八路路神、保护神等众位神仙多多保佑,并向以上各位老爷、老母大神敬献金银财宝一大宗,诚心祈求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全家人诚心谢恩叩拜。
△心外求法谓之外道,摧伏外道先由本身作起,二六时中随时觉察,四魔中之前三魔均属自己份上,只有天魔是外边的。
△六道有情众生对自己看法不同,对环境看法亦不同,随心的境界而转,所以人必须要求学,求开智慧,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佛是大智大觉,我们接受佛的教育之后对于宇宙人生比较清楚深入,使我们的观念与佛的观念渐渐相近才能得益。
△如想证入佛的境界,心不散乱是为第一,证入必须有定功,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心不动,八万四千法门那一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定即不得其门而入,所以经云:‘修菩萨行心不散动,于大乘门皆得圆满。’
△佛法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间人认为以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可以得到一点小便宜,此纯系愚痴错误的观念,假如前生没有种这一点善根,今生无论如何求都求不到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用尽了心思所得来的还是命中注定的,聪明智慧高强而潦倒一生者所在多有,不从因地上修行而想得果报,无有是处,大富贵大福德是由布施而来,依正庄严是由修六度而来。
△持戒之人必须少欲知足,贪欲少修般若才不会出毛病,若贪欲多,曲解作坏事若不著相亦不落因果,生大邪见,自己受害无穷,故修福之人必深信因果,方不致偏于断灭相,学般若应行布施,布施即舍,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财产与精神,正合般若道理。
△学佛者无论行住坐卧均须求三宝加被,修任何法门均应如此,讲经时须将平日知见抛开,求三宝加被,如念佛心中一无所有,抛却平日知见,专心一句佛号,求阿弥陀佛加被,经中常说承佛威神力故如何如何,此并非有所依赖,倘不如此,有一我见存在,将自己灵性障住,无有是处。
△凡夫对于境界未能了达深悉,以致放不下,迷在里面,被境界牵著走,一落在分别上即造业,随业流转,不能出苦。了达境界,对事事物物样样清楚,看的真切,如在梦中自己知是梦境,苦乐不觉,心中清净不染,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人生数十年光阴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样是真的,何尝不能当作梦想。
△交善友有七事应作:(1)友遭逆境不弃(2)贫贱不轻视(3)密事相告(4)友有过不宣有善表扬(5)难作能作(6)难与能与(7)难忍能忍。
△世间的善人是一个地方的福田,他可以感化一个地区的民众使其弃恶向善,故善人是国家之宝,罗汉辟支佛均是人间的福田,而佛则是最上的福田,种因必得果报,布施是种福田,财法无畏无论那种布施,只要清净均可得无量福。布施是破悭贪的,佛教我们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烦恼,因为悭贪是主要的烦恼,古德说佛法无他只有一布施,通常说修六度,修一个布施即可圆摄六度。
△佛的相好光明庄严,凝光如满月,曩劫因修忍,满月言其丝毫无欠缺,佛在过去世中修忍辱波罗密,相好是修忍辱的果报,正报庄严以忍为主,依报庄严以布施为主,如在忍辱上用功,入道不难,忍辱能感动人、教化人,无缘无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能忍实对自己有利益。
△念佛功夫虽未至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到了极乐世界即不退转,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办到,若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此方便之方便,今幸闻此法,岂可交臂失之。
△经云:‘智身无所著,远离于身相。’智身指佛而言,佛绝无执著,一切不染著,我们对过去的事不要回忆,对未来的事亦不要想像,现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则三世均断了,三世断则无轮回,读经一二句,若能体会实行,一生受用不尽。
△极乐世界是净业修成的,生到极乐世界即相好光明,一到极乐世界即开端,有进无退,当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唯佛与佛方能了知其真相,所以阿弥陀经中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普通俗人读了阿弥陀经即能相信真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缘所致,也是有来历的人。
△学佛之人决不能离开佛菩萨,离开就要退转,现在佛已不在世间,经中开示,如能每日读诵大乘经典即能常常启发清净信心,故学佛之人每日诵经实有必要,世间上的事,生活过得去就算了,不必费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尘上。
△修供养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证菩提的适当法门,但一有所求即与供养布施之义相违,即变为人天有漏的福报。
△佛的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入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不著有为即不执著,不著无为是什么都要做,如此才能入菩萨道,有为法包括甚广,百法明门论中前九十六条均属有为法,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决定是虚妄的,凡夫迷在其中,不觉知,有大智慧才能照破,一切有为法均无自性,有用无体,彻底虚妄。
△恭敬者、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盖三业以意业为主,摄心归一,不向外驰谓之恭敬。若但理发洗澡,华服盛装,而妄想纷飞,不能谓之恭敬。合掌顶礼表身业虔诚,称念圣号,赞扬功德,表口业清净。心中一尘不染表意业恭敬。
△百千万劫难遇到佛,闻到佛名字都很难,佛在世时在舍卫国弘法,还有三分之一的民众不闻佛名,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现值末法时期,等法运完了要再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降生才有佛法,在这个期间众生如何能得度。我们能有机缘遇到大乘佛法,务自珍惜,多多劝人念佛,亲近佛法,口头劝,文字劝,以此因缘,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佛出兴于世,对于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经典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缘,佛不说、我们再聪明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人身本来是为受报而来,是为酬业而来,被业力牵著走,太苦了,我们必须发菩提心,使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活著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不为我自己,心量展开,即得自在。
△娑婆世界,众苦充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仅以欣厌心求往生,恐难达到愿望,必须发菩提心,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说下品下生也要发菩提心。到极乐世界是留学,等学成之后再回来度众生,再来是愿力不是业力,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不是图享受,而是为度生。经云: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少乐。宁恶道多劫,受苦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宁地狱多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回向太妙了,小小一点善事如用回向可以发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开,粗心大意,听经时融会贯通,出了讲堂全忘了,实在说经本下课时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遍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修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捐税,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他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不必烦心,我用他,不让他用我,岂不自在?(在是如此,但在美国又不同,美国计程车少且贵,如无自备车寸步难行。)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著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所公寓吗?
△一般人混混沌沌,不知不觉,迷惑颠倒,醉生梦死,父母未生前在何处,将来到那里去,没有想过,也不去想,想到的是如何赚钱,升官发财,争名夺利,成家立业,为此短短数十年的生命,劳碌奔波,造诸众恶,此种种作为皆是趋向于烦恼的道路,唯有一条安乐的道路即是菩提之路,此是正路,正路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著相,此康庄大道,无尽的智慧无尽的福德均在其中。可惜世人愚昧无知,不闻佛法,无得救之机缘,实在是冤枉极了。
△二乘人虽亦修六度万行,但未忘记自己,还有一个我在,我要度众生,有能有所,权教菩萨以前皆是以意识心修的,大乘菩萨是用真心修的,用真如本性修的,不要为自己设想,生为一切众生而生,死为一切众生而死,有大智慧才能舍己为人,一动念头障碍就来了。
△戒是修行基础,以其作用能舍旧染之污。持戒即是心能于戒忍可安住,忍可安住即心定不动,就是定。必其一心忍可于所观之法而后慧生,故曰定生慧。然亦必具有遣执破我之慧乃能得安住不动之定。
△发菩提心应离一切相,菩提者觉、平等、慈悲义。若著相则其心非觉、非平等、非无缘慈、非同体悲,虽曰发心,其所发者不能称为菩提心,故离一切相才能发菩提心。
△学佛先要守五戒,把人道修好,起码要能维持人身,人道修不好,小乘佛法无资格,幸莫轻视外道,有的外道对于经论甚为通达,佛门中亦有对于教理研究甚深,十分通达,而中间差了一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修行从根本上求要走成佛的道路。华严经是佛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想入佛境界,第一步先从因缘果报上说起,不然教理再通达,恐流于狂慧,反而不如老太婆深信因果,一心念佛来得踏实。
△四禅八定,定功有时间性,时间到、定功即失去了,失去以后必堕落,四空天均堕三涂,不修真实定用了苦功夫最后还是堕落,又何必当初。真实定是行住坐卧均在定中,如不理解即近于盲修瞎练,信解行证决不可缺少。念佛法门之净念相继即是修楞严大定,六根不攀缘六尘即是都摄六根,依天台家言,都摄六根即止,净念相继即观,人我是非未离,妄想不断修不成功。
△无碍法光明、指放任的辩才,如现在所说的称性发挥,对教理圆融才有此能力,讲经时发挥透彻,听的人自然心开意解。但初学讲经的人即求尽量发挥必致失败,应按步就班学规矩,先求依文解义,不要说错,至少讲过二十部三十部经以后再自己发挥经义。
△五种布畏:(1)三恶道的布畏,不读佛经不知三恶道之苦,(2)恶名、如受他人之毁谤、污辱、讽刺令生烦恼,(3)大众威德、如初上讲台之人见听众不敢讲话,(4)死的怖畏,(5)不活,如遇大灾难或生大病。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在娑婆世界修行比在极乐世界修行效果大,有这样优良的环境,我们还是每天悠悠荡荡,不知精进修持,殊觉惭愧。无量寿经云:‘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思益经云:‘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净土多亿劫,受持法解说,于此娑婆界,从旦至食胜。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云:‘北方常庄严世界娑罗起王佛言,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皆悉具足,一向安乐,乃至若有众生,于彼国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佛无妄语,我们果然能够在此五欲六尘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放下一切,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因而超出三界,不再六道轮回,岂不是太幸运了吗。
△古德云:执性废修、如贫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盖童蒙读书,虽不明理,果能熟读,天长日久,自能融会贯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妇只知念佛,不研经教,但能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能往生。聪明人谈玄说理,自以为深通经教,高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致佛亦不念,三宝亦不拜,不诚不敬而欲求解脱,实无可能。所以著事迷理远胜于执性废修,盖愚人但重事相,发乎至诚,能有成就,比之聪明人只尚空谈者大有天渊之别。
△念佛法门本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若仅为自了以欣厌心情希求,则最上乘大法竟变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开见佛,因与佛之悲愿相违,若不称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够资格只能生到疑城,经长时间方能生安养,岂不可惜。所以学佛先要开智慧,多读大经大论,体会经论中之真实义理,并非研究佛经文学及其词藻,必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令心摄在一处而不驰散,乃能起观。
△菩萨对众生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完全是施舍,绝不要权利,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修忍厚度是学菩萨的容量,地狱众生亦要以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他们。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某人即能改过迁善,也不妨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我们如果有慧眼,在在处处皆是佛菩萨,现在佛已经不在世间,但是佛的经典仍留在世间,如能亲近供养,心无疲厌,如见佛一样,看经典如远游学子获读父母家书,字字均是金玉良言,依之而行,此之谓亲近供养。
△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要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住处,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敷余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虞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就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去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而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每一部佛经均分为三分,一为序分,二为正宗分,三为流通分,序分中多举出几位上首菩萨,其名字每部经不同,但用意至深,上首多半是佛的大弟子。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上首,因须菩提解空第一,金刚经讲般若智慧,以须菩提为当机者。弥陀经以舍利弗为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乃释迦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非有大智慧不能领悟。楞严经序分中举出六位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表大用,又表大悲,拘絺罗辩才无碍,答问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优波尼沙陀均为解空第一,优波尼对于分析空颇有深解,明白此六位上首之修学造诣,即可知楞严经全部之内容,华严经所说的是佛的境界,楞严经所说的是入佛境界的方法。古人说开慧的楞严,信不诬也。
△三轮体空平常多举布施为例,无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与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与所施对方接受的人,其实作任何佛事救护一切众生均应三轮体空,否则与本性不相应。离相非常难,离相即见性,世间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属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离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内。
△成佛之事不难,难在自己不发心去作,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与外面人不相干,外面人只有增上缘,帮助我们成佛的因缘,因缘有顺逆二种,如不肯发心纵遇顺增上缘也是枉然。果真依教奉行,二三年即能见效,学佛是但求诸己,佛学是内学,能真正带业往生还算不错,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订的太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学佛的障碍就是多生劫来的业障,能够时时忏悔业障,扫除成佛道路上的妨碍,自然速得成就,我们的业障还不算重,重的遇不到佛法,更遇不到华严经讲座,有此机缘,我们即应如经中所说: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生死流转。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即是布施,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每人均愿了生死而每人均抓的牢牢的,此是执著不肯放下,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以五欲六尘作佛事,‘我见’没有了,那里还有疲厌,那一个受苦,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佛法说法喜充满,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生即能作到。
△一发心即是初发心的菩萨,不能谦虚,直下承当,如说不敢当,佛即大失望,但菩萨不住菩萨相,若著相即不清净,不清净即不能见性,菩萨行无量无边,华严将六度开为十度,十度是同时修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华严具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一行布门,行者行列,布者分布,经中广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个法门,由浅至深,行列次第分布,故曰行布门。二圆融门,经中又说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于前之四十一位随举一位,而赅摄诸位,谓之圆融门,如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修的我们都可以修。
△学佛应将佛所说义趣彻底明了,使心中了了,然后修行遇一切境界时乃能历事练心,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将所领悟之义趣存养心中,使经义与我心融成一片,如此便是观照便是薰习,不一定要打坐参禅。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坏世间相,如世间讲伦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法所说的更彻底更圆满,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若坏世间相,性也没有了,所谓善超诸有是在生死中即超越生死。
△世间有很多人发心以财法身布施,可惜未闻正法,更未闻到大乘了义经,乃与本性不相应,实在可惜。有的人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尚有闻法的机缘,有的人烦恼障轻而所知障重,既无闻法的机缘,纵有机缘而听经也坐不住,他虽有善心作大慈善家而所得的是有漏的福报。
△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
△礼敬诸佛是度我慢的方法,我慢是俱生的烦恼,若不除之,修行即有障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心净则土净,心中有慢即不清净。致察自己平常的傲慢心有无减少并不太困难,以前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高一等,学佛之后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即是有进步。
△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包括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将来皆得成佛,有人在庙中供养法师非常虔诚恭敬,而回家后对于父母视若路人,佛门中焉有不忠不孝之人,父母有生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父母师长之恩不肯报答,而对于佛菩萨法师恭敬供养也是虚伪的,恐另有目的,是要不得的。学佛以家庭为起点,以家庭和睦孝顺供养父母为基础,然后推而广之,供养社会大众以及戒杀放生,放生是供养畜生,畜生迷的最深、堕的最重,我们对于畜生要有怜悯心。
△法供养、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法包罗万象,不可吝法,吝法得愚痴报,愿一切众生个个都比我好,文化水准提高,人人都有智慧,把娑婆世界变成净士,否则众生迷惑颠倒,社会不安,天下大乱,我自己也要连带受苦。谈到出世法,供养是使众生离苦得乐,遇到人即劝其念佛,给他种一个念佛种子,将来他总会遇缘而起现行的。
△业障是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如无业障是佛菩萨再来,业障重可以忏悔,忏分事忏与理忏,事忏要发露忏悔,业造作之后一定有果报,发露的意思是使恶业作增上缘,不要藏在里面,发泄出来,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结,事忏力量薄不能消灭恶业的种子。理忏要修定、是见性,见了性才能转业,转阿赖耶成根本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即是理忏的境界。
△佛经的用途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见与佛的知见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经作印证,五祖以后以金刚经作印证,在行的阶段学人可以用之,初学之人只能以佛经当作一面镜子用,修正自己的毛病。三宝以法宝为中心,僧虽为人天师,但佛说依法不依人,依经与论修正自己的知见,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佛事门中有求必应,若求不到是有业障,必须忏悔业障,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必须信真愿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成。功失成片定能带业往生,至少要愿力超过业力,若能超过即是乘愿再来,生死自在,有一丝毫挂碍就作不到。
△学般若是为生实相,生实相就是明心见性,如何可生,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可见信心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变化气质,学佛举了几年还是老样子,学佛有何用?所谓生实相是圆初住的地位,我们虽然不能达到此种境界,但是不能离开此要紧重心之所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知道此种理论的并不多,不到此程度说了此种深奥的道理,众生无法接受,说也白说,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上即能转凡入圣,即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在佛法中不是讲空话,而是确能做到的。有老同修念金刚经三十年,但知念经有功德,而贡高我慢之心不减当年,如此居心念经能说心清净吗?
△佛法中最要紧的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余断烦恼学无量法门以及求无上道均是为了度众生,作一切事必须与佛菩萨本愿相应,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与经中所说救护众生不著众生相的道理同。小乘人真能离三界六道但是执空,仍有磨折,清净心不能现前,空有两边都不著才清净。大乘法是发大心,大而化之,为一切众生服务,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我执自然而破,一有自己的念头即是凡夫,初发心的菩萨即是圆初住的菩萨,地位虽然高,果真是大乘种性的凡夫,有救护一切众生之悲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一开始就可以修学这个法门。
△世间人均想求福慧而求不到,因为不懂得如何求法,佛家说求福慧在佛门中求,其实并不是到庙里烧香拜佛,而破迷开悟就是入佛门,读诵大乘经典,明达其意义,接受佛的教训,即等于亲近佛菩萨,常常听经亲近师友善知识是外缘,善根福德是内缘,内缘若不肯修,纵遇外缘亦是枉然,修内缘者须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
△凡夫遇有灾难,讲求逃避,菩萨则不然,愈有灾难愈是要救济众生,如虚云老和尚,胜利后本来已到,可以安居清修,为了救度大陆同胞又返回大陆,致遭厄难,即其一例。求福求慧均是为了度众,自己福薄,想度众生都找不到道场,培福必须布施,三种布施即是福慧双修。
△众生肯接受即去弘法,菩萨所到之处一定令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众生讨厌菩萨不接受菩萨的教化,菩萨就要马上离开,但是众生遭遇了厄难,肯回心转意改过迁善,欢迎三宝,菩萨再来,菩萨对于度生事并不著急,著急即生烦恼,生烦恼、心即不清净。
△求生净土要信心清净,对于娑婆世界还牵挂不断即去不了,世间衣食住行名闻利养以及一切享受都不可攀缘,未学佛时不知道放下,以致流转生死苦海经无量劫,受了无数的折磨,现在学佛多年,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脱离苦海,而今对世间事仍然放不下,这就很难埋怨旁人了。
△学佛千经万论就是令人求清净心,即无分别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一动分别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见,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乱即是信心清净,一天念十万声而仍有烦恼,是培福报,不可能往生。
△一切诸佛的教法要遵守护持,护持最要紧的是护持自己的法,自己的法护不住即不能护持佛法,护持自己的法是护持戒定慧,护戒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护定是清净心。
△何为自利,盖大庙,香火盛,四事供养无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断烦恼,证菩提,不求名闻利养是自利。古来出家人自称为贫僧,现在有大福报的出家人已经离开了正道。利他亦如是,应在道业上利他,帮助他成无上道,修行人幸勿错会自利利他的真实义。
△有人说佛经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学思想可以作为学术研究,还有一部份带有色彩,例如所说的华藏世界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巍峨玄妙,如乌托邦,都不是实有的。因为佛是绝顶聪明的人,这是他想出来的理想国,令人向往,引人入胜,亦是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存有此
在寺庙里求平安符,可以直接和里面的僧人说明来意就可以了,具体的他会教你。求平安符最大的禁忌就是不够诚心,不够虔诚。因为去寺庙祈福求平安,必须要烧香拜佛,方可求的。
到庙里求平安,也就是去许一个“平安愿”,许愿备好香、烛、纸(金钱)。用一张红纸写下所许之事并日后用什么来还愿(比如:直接用钱,或物品)。到庙里点好蜡烛,点香先拜三下,念出许愿单上所写,念后再三拜。到纸炉烧纸钱。即可。许愿单要放好以便还愿时用。
问题还没解决?快来咨询专业答主~
去寺庙怎么求平安
在线
3814位答主在线答
服务保障
专业
响应快
马上提问
问
去庙里求多个平安福怎么说
84位网友正在问
问
遇到急事去哪够寺庙祈福
近期最多人问
问
遇到急事去哪够寺庙祈福
最新提问
抢首赞
分享评论
中拓强夯地基强夯施工更专业-工程质量可靠
强夯地基强夯施工,中拓基础专业承接各类地基强夯施工,价格合理!上千项目工程案例,施工设备齐全,技术经验丰富,拥有十余支专业强夯队伍,能快速进场施工,欢迎来电咨询!
湖南中拓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广告
排名前十的净水器-京东家用电器,邂逅潮流家装,样样是精品!
康美腾 十级净水机
¥4980 元
爱惠浦(Everpure)EVP-3000 五级过滤净水器 直饮净水机 抑制水垢 经济实惠 evp-3000T双联
¥2399 元
爱惠浦(Everpure)EVP-3000 五级过滤净水器 直饮净水机 抑制水垢 经济实惠 EVP-3000套装
¥1299 元
3M 净水器过滤器家用净水机 厨房自来水过滤器低噪音小体积净享2500 无废水不插电
¥1939 元
京东广告
求平安去那个寺庙
帐号已注销
高赞答主
亲,你好,中国求平安健康最灵的五大寺庙,据说每一座都是香火旺盛,闻名在外。,01 北京戒台寺,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北方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是其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02 厦门南普陀寺,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末年,原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庙位于五老峰下,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风水极佳。,03 杭州灵隐寺,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04 洛阳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05 拉萨大昭寺,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念《太上老君说消灾经》,诚诵太乙救苦天尊圣号
做功德,然后功德回向。这样才能真正利益对方。
做功德的方法,如放生(最常见常用)、诵经持咒、印经、助学、布施、学雷锋做好事,等等。
吉祥温馨提示---老公的生肖* *年类别: 戊午 火 马(要避开下面吉日中的水日)
本月搬家,男主人78年五月十五(阴历)。女:83六月十八(阴历),小孩公历07年12月28。
问题1:本月何时搬家合适。
2010年11月恭候您搬家的黄道吉日:
避开老公生肖 戊午 火 马 的冲日、水日和自家大门朝向 东 的煞向后可任选
2010年11月04日 农历09月(木)28日 星期四 冲鼠(壬子)煞北
2010年11月06日 农历10月(水)01日 星期六 冲虎(甲寅)煞南
2010年11月12日 农历10月(木)07日 星期五 冲猴(庚申)煞北
2010年11月13日 农历10月(木)08日 星期六 冲鸡(辛酉)煞西
2010年11月22日 农历10月(土)17日 星期一 冲马(庚午)煞南
2010年11月24日 农历10月(金)19日 星期三 冲猴(壬申)煞北
2010年11月25日 农历10月(金)20日 星期四 冲鸡(癸酉)煞西
2010年11月28日 农历10月(水)23日 星期日 冲鼠(丙子)煞北
吉时:避开15-17点的冲时后任选。
恭贺您乔迁之喜!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25-6376-0.html求平安怎么求,去寺庙求平安符流程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抽签十四签解签,观音灵签14签暗示了什么
下一篇: 属鼠人戴龙吊坠可以吗,属鼠戴龙吊坠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