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之后,废旧家电最终流向何处、报废汽车“驶”向何方?这些旧物的报废是否有规可依、再生利用是否有章可循?7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以标准引领回收循环利用的情况。
标准助力有序“拆旧”
“绿循环”运转更畅通
被淘汰的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废旧设备和产品如不处理,会造成严重污染隐患。与此同时,这些被淘汰的设备和产品仍然“浑身是宝”,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绿色机遇。
“推进‘两新’势必会带来废旧产品如何回收处理的问题,精准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标准。”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省药监局局长潘年松介绍,我省正通过建立、实施循环利用标准,在标准的指导下对退役设备和各类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分拣、拆解处置、循环利用。
国内第一批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陆续进入退役期。动力电池退役后,一般仍有剩余容量,可降级用于储能、备电等场景,实现余能最大化利用。目前,我省正组织开展《退役动力蓄电池可梯次利用判定技术规范》等一系列地方标准研制。标准牵头起草单位、格林美绿色产业(武汉)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别传玉介绍,通过对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标准化检验检测、分类、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为梯次产品,可使其应用至电动自行车、三轮电摩、家用储能等其他领域,该标准将为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逐步完善贡献湖北方案。
据省市场监管局统计,“两新”行动开展以来,我省承担的21项“两新”国家标准起草任务中,有3项属于循环利用相关领域;75项已立项或在征求起草单位的“两新”省级地方标准中,也有《废旧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规程》等20项与循环利用相关,均将于今年内发布。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充分发挥标准联通作用,助力连接回收网络、畅通回收渠道、提高回收处理效率和质量,让绿色循环经济的“马达”高效运转。
制定二手商品交易标准
以旧换新市场更透明
由省商务厅搭建的覆盖全省的家电以旧换新回收公共服务平台于6月8日正式投入运营,不足一个月就收获了9.3万名注册用户,累计回收废旧家电5.8万台……热火朝天的以旧换新市场,需要标准引领,让消费者享受更透明的服务。
“我省力争全年报废汽车回收量增长40%,废旧家电回收量增长15%。”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晓燕介绍,“两新”行动开展后,省商务厅公布了全省取得资质认定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信息,方便群众就近报废汽车,消费者报废符合条件老旧汽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或节能型燃油车),都能收到补贴;废旧家电实现“一机一码”,回收、储存、转运、分拣、拆解全程溯源可控;省家电行业协会等正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编制,健全回收服务市场规则。
在二手车市场,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标准化程度迫在眉睫。湖北省2023年二手车交易量高达51.9万辆,但消费者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省机动车鉴定与评估行业协会会长喻志勇介绍,该协会联合省运输与物流协会、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等单位提出制定的《机动车(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预计将在今年内发布,将填补我省二手车鉴定评估领域标准空白。该标准明确了评估车辆应采取的方法,比如可以采用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等,还要注重保护买卖双方信息安全。通过标准化的评估流程和方法,一方面提升市场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提升行业评估水平,促进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
开展标准化试点
“两新”专项征集即将启动
正如菜市场里的放心蔬菜,很多都产自农业部门建设的标准化种植试点、示范基地,开展标准化试点能有效促进一个区域、一家企业标准实施水平的大幅提升。
在我省构建的从回收到拆解、再生,再到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上,不乏亟需标准引领带动的重点领域。
生物质锅炉以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源作为燃料,绿色、清洁、零碳。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汉平介绍,该公司正牵头制定《生物质锅炉经济运行》标准,对我省生物质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燃料要求、管理原则、技术指标与考核等作出规定,这将推动我省生物质锅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燃煤锅炉淘汰替代,推动生物质锅炉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有助于我省锅炉设备大规模更新换代。
潘年松介绍,围绕“两新”工作,目前省市场监管局正围绕回收循环利用、二手商品交易、智改数转网联等新兴业态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项目,力争带动产业链、产业集群标准实施效能提升。
近期,我省“两新”专项标准化试点项目征集即将启动。据介绍,标准化试点项目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向省直行业主管部门或市州级市场监管局提出申请,由这些部门向省市场监管局推荐。有申报意向的企业和基层政府可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取得联系。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4-2307-0.html废旧家电回收火热,湖北引领回收循环利用标准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