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总书记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汇聚健康中国建设强大合力。
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健康中国建设的工作方针是以人民健康为核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具体内涵如下:
以基层为重点:卫生健康工作须关注医疗预防关口的前移,疾病发生的最前沿、健康守门人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卫生关系到保护农民健康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局。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改革和完善包括卫生与健康为重点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群众的需求。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预防为主:这是世界各国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预防保健费用低、效果好,是卫生工作低投入、高效益的关键所在。
中西医并重: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医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卫生服务,对当地居民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必须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制定政策时必须要有健康的意识,要以人为本,真正既将人的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又将人的健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人民共建共享:大力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动员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卫生与健康事业,将人民群众的付出与收获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4年 6月1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移动体检专项工作启动仪式上,医护人员列队准备工作。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
以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的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健康为先”的价值取向,为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健康权益,凝聚起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在定位上,从服务患者向服务广大人民健康转变。这一转变明确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基本定位。健康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位置,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发挥医保引领作用,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发挥中医药在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的独特作用,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积极推进防治结合,着力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策略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过度关注疾病向前延伸到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向后拓展到疾病控制与康复。既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又要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聚焦每个人的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作出系统、细致的建议和安排,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积极干预。
在方式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落实预防为主,建立指标体系并组织检测和考核,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做好健康教育,使个人了解必备的健康知识与信息并掌握其获取途径,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推行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把“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落到实处。
在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政府、社会、行业、个人等多个层面,实现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为此,需要动员各个主体共同行动起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家庭支持、个人负责”的格局。
2024年5月22日,在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操作人员进行装箱前检查。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三医”联动改革,重点抓好“五项制度”建设,把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贯穿医改全过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动力。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在目标理念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加快思想理念和工作模式转变,完善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在参与主体上,医疗、医保、医药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社会公众等众多健康利益相关方;在治理手段上,更加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改革成效;在成效评判上,更加突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更加注重健康绩效。
抓好“五项制度”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的拓展深化。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这是深化各级各类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目标。推动全民医保制度从扩面提标向提质增效转变,以此撬动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药品流通等各项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要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整治医药领域各种乱象,回归法治秩序。健全综合监管制度,构建起政府主导、第三方参与、医药卫生机构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合力。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大基本、基层、基础医疗资源投入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发挥市场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办好多层次多样化健康产业,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正确处理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之间相互关系,坚持普及健康生活是基础、优化健康服务是核心、完善健康保障是关键、建设健康环境是条件、发展健康产业是重点,共同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伟大工程。
普及健康生活。科学防控传染病、慢性病,从注重疾病治疗向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将维护健康的“金钥匙”交到群众手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注意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自觉抵制毒品、烟草等不良危害,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全民健身行动。
优化健康服务。强化监测预警,强化疫苗接种,强化联防联控,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覆盖范围和质量。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方联动、医防协同,推动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共享、体系联动、服务整合,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完善健康保障。建立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多层次医保为补充的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全民健康信息体系,完善全民健康专业化服务体系,落实全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基本保障。紧盯生物安全,特别是重大传染病等重点风险领域,筑牢全民健康屏障。
建设健康环境。环境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绿色健康舆论氛围,打造健康人居环境,解决好损害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降低疾病通过环境传播的风险,以环境改善提升健康水平。积极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将健康理念引入社区、单位和家庭,强化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发展健康产业。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破除不合理限制和无形壁垒,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促进医疗卫生与健康、康复产业相结合,推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融合,催生健康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之,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正确工作方针,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建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心工程。
作者系全国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0-8144-0.html健康中国造福全民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自我革命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
下一篇: 在党纪学习教育中树立正确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