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步。多年来北京市以“三城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始终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五子”之首。截至目前,北京已圆满完成《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阶段性目标,并在构建创新体系、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布局产业政策体系、改革人才制度、培育国际生态等五个方面探索形成独有的“北京经验”。
2023年5月发布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牵头、40余位院士共同参与完成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表明,现阶段北京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此同时,也需要看到,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我们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要素集聚优势明显,但创新要素之间缺乏联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突出,科技人力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存在短板;北京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京津冀区域发展差异较大,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挥等方面。依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及面临挑战,结合2023年5月、7月最新发布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路径如下。
位于中科智汇工场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厅(9月22日摄)。新华社照片,北京
(一)聚焦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打造原创科技创新策源地
现阶段,北京已经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取得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已形成前沿科技创新优势。接下来,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需要进一步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点创新领域,集中力量攻关,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赢得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动权,从而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科研力量,向关键核心领域集中;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提前部署AI、区块链、生物医药等前沿科学研究;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基础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新范式。其次,加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支持超大规模AI训练平台等公共底层技术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主要科研力量,形成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网络。再次,聚焦空间、地球科学等重点领域,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等大科学装置,加强大科学设备自主研发和人才培养能力。最后,在重点领域支持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创办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联合体,针对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难题联合攻关,探索建立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
(二)加强创新链引领产业链,构筑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集群
由于北京空间限制,加上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需要,传统制造业在北京很难有发展空间。由此,北京需要聚焦科技创新优势,一方面加强创新链对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发挥新型产业链对创新链的支撑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同时要运用好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相关契机,构筑世界级创新驱动产业集群。重点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首先,以“三城一区”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抓手,抓住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一代生物技术革命的机遇,统筹京津冀区域布局,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双轮驱动”的战略。其次,重点推动“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旗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强标杆孵化器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专业的保障性服务。再次,依据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构建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制定政策,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最后,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优势,协同三地优势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开展产业链强联补链工程,围绕新能源、低碳技术等前沿领域,布局三地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京津冀区域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集群。
观众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了解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新华社,北京,2023年5月27日
(三)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成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北京在创新要素聚集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优势。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全球科技创新要素也在加速流动和演变。北京要把握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主体协同的创新趋势,针对创新要素互动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创新要素的深度整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双提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快速成长,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培育新发展动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建开放式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各领域创新服务及创新成果互联互通。加强创新资源融通,鼓励创新创业主体跨界合作,构建协同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体系。其次,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以中关村示范区为引领,完善双创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双创孵化服务体系,优化双创服务流程。再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北京聚集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可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办事流程等方式,进一步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持续聚集。最后,用好中关村论坛、大型国际赛事等渠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国家级平台,促进国际科技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
(四)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中科技创新向外辐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就要求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北京与河北雄安新区、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创新进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研发优势,结合京津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资源禀赋,通过重大项目等方式围绕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一方面增加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另一方面切实有效做好科技成果市场化。其次,围绕数字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和规模效应,有效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此基础上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再次,继续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在原始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探索建立符合技术创新内在规律的新型协作机制,形成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网络,实现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最后,加强城市间各层面各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提升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国际交流合作,以北京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力争将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30-5064-0.html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发展战略大有可为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中国经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下一篇: 【理响中国】中国经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