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 | 缪晓琴
晨曦初绽,浦东国际机场的跑道上银翼起降如织,全球客商在此交汇穿梭。上海东站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在“中心辐射、两翼齐飞”的城市空间格局中,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正以“境内关外”的特殊形态,面向“站场城”融合拔节生长。
从淀山湖畔到东海之滨,上海始终以开放之姿书写时代答卷。从农田阡陌到高楼林立,浦东以三十余年的沧桑巨变展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带来的无数奇迹。当传统要素红利减弱,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重塑竞争优势?不仅关乎上海“五个中心”能级提升,更是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订的关键筹码。“商务合作区”这一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崭新“路由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测压仪”,势必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写下“上海答案”。
蓝图既定,步履铿锵
纵观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脉络,从纽约湾区的肯尼迪机场到东京湾的成田机场,深耕多式联运的国际航空枢纽往往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载体。可以说商务合作区的选址落子与精心擘画,既是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初心的坚守,更是中国面向未来的主动求变。
翻开上海地图,商务合作区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站两大交通枢纽,恰处长三角城市群沿海发展轴与沿江发展轴交汇处;西邻张江科学城,南接临港新片区,为浦东新区提供又一东西联动、南北协同的战略支点。
作为全国首个叠加综合保税政策与人员跨境便利化的特殊功能区,它甫一诞生就承载着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三重使命。上海选择在浦东这片改革热土再造枢纽新极,正是瞄准了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切口。
2024年2月,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工程与制度建设正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能快则快”原则,稳步建设会展、培训、酒店、服务等相关功能设施,目前已初具规模。行走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东侧先行启动区犹如腾飞的银翼,西侧拓展区恰似蓄势的明珠,一开一合相映成趣。
商务合作区建设方上海汇在东方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完成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2028年实现全域封闭运作,2030年迎来全面建成,三个时间节点如鼓点催征。
如今站在黄浦江畔眺望,虹桥枢纽的“进博流量”与东方枢纽的“空铁势能”宛如双璧辉映。东方枢纽的建设,恰逢全球产业链重构与高水平开放攻坚的双重机遇。它既是国家战略在沪落地的“试验田”,更是上海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
国际航班的轰鸣与高铁的呼啸在此交汇,组成“空铁联运+跨境服务”的超级枢纽;沪通铁路、机场联络线等“7铁3轨”网络,形成“3小时通达长三角、6小时覆盖全国”的高铁交通闭环……这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开放新地标,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标杆。
即到即入,顺畅交流
当物理距离被交通网络压缩,心理隔阂也被制度创新所一一消弭。面朝无垠海洋,打造一座便利国际商务交流的新平台、服务资源要素汇聚的新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节点,既是对自贸试验区十年探索的迭代升级,更是对“高水平开放”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鲜明标识的生动诠释。
人的自由往来,激活的是需求之源,带动的是交流之轮,创造的是机遇之钥。作为我国首个面向人员跨境流动的特殊类型区域,国际商务合作区以制度型开放的破冰之举,重构我国对外商务交往模式,为国际服务贸易开辟新通道。
在先行启动区内,“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为全球商务人士提供“免签证入区、30天停留、30分钟直达”等突破性便利,标志着我国开放型经济制度设计的又一次跃升。商务合作区跨越的每一步都在向世人宣告,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也是制度型开放的试验场、区域协同的加速器、全球要素的蓄水池。
“无感”可能是境外人员搭乘国际航班后最贴切的感受。入区仅需国际旅行证件核验,停留期满30天可申请延期,口岸签证服务更让跨境考察无缝衔接。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后,直达接驳通道、托运行李直送酒店服务、离境退税“区内办结”等流程优化,构建起“抵离—洽谈—离境”全链条便利化生态。
既借鉴国际经验,亦结合国内实际,制度创新是打开资源要素汇聚之门的“金钥匙”。商务区的开放,是“管得住”的开放,更是“放得活”的开放。从海关“智慧监管”系统实现行李物品“丝滑通关”,到高度便利的制度设计让境外商务人士“即到即入”,以及可在现有税收政策基础上叠加的部分货物进口免税政策,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开路先锋”的魄力。
搭乘国际航班直达浦东机场,跨国公司高管经“绿色通道”直抵枢纽内的国际会议中心;依托国际一流的会议设施和配套高端酒店,外国机构可以简化艺术品备案程序,在区内独立举办与国际水准“零时差”的高端文化会展;利用自用设备免税和从境外进口货物免许可证,大型医疗器械可以保税展示操作流程、航空模拟飞行培训高效便捷无缝落地……这些场景拼贴出的,正是“世界会客厅”时间效率红利的生动剪影。
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如何发挥好商务合作区的平台载体功能?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华源表示,上海将围绕商务交流、国际会展、国际培训等核心功能,以国际商务人员往来便利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增强对国际人员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总部型企业、跨国公司及国际机构等在区内开展跨境商务活动、举办国际品牌展会、组织开展国际培训交流,推动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
梧桐树下,凤凰来仪
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开放包容为墨,东方枢纽正在浦江之畔书写制度创新与空间重构深度耦合的壮丽篇章,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人、产、城”融合的新气象。
在顶层设计上,整个东方枢纽项目按照“以产聚人、以城留人”,积极构建“国际社区+创新工场+品质服务”的高端服务业生态。规划中植入国际学校、高端医疗中心、人才公寓,打造“五分钟优质生活圈”,形成对全球高端人才的“磁吸效应”。
“蓝绿交织”为体,“最江南”文化为魂,商务合作区外围将披上“站城融合、产城共生”的和谐生态。同时,上海东站是国内首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并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标准的高铁车站。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以蓝绿交织的江南水乡风貌,为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提供诗意栖居地。
当来自海外的工程师结束保税区技术培训后,步行十分钟即可在滨水咖啡馆继续碰撞灵感——这种“类海外”环境与“强赋能”场景的叠加,将彻底打破产城割裂的“玻璃幕墙”。更富远见的是,布局于枢纽周边上海自贸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内的航空模拟器研发基地、康桥产业园的跨境数字贸易孵化器,让全球人才在浦东实现“楼上创新、楼下路演、区内转化”的无缝衔接。
商务合作区崛起带来的深远意义,还在于产业协同带来的“活力”。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商务合作区将把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让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打通产业“任督二脉”,重塑区域经济协作版图。
据统计,上海目前共有7.5万家外资企业,还有5.8万家外贸主体,经过上海口岸进出的境外人士也居全国的首位。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外贸外资企业有着大量的商务洽谈、会议展览、国际培训等跨境交往需求。
对外,综合保税区的货物保税政策与人员便利化措施产生共振,催生“商务+会展+培训”的复合业态。对内,“国际会展+专业培训”功能将联动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形成“创新—开放—智造”金三角,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形成“东西呼应”,能够更好地以政策叠加效应激活资源要素。
届时,张江科学城的研发成果可在此实现跨境转化,临港新片区的离岸金融能在此找到应用场景,苏州生物医药、杭州数字经济的国际商务需求在此获得展示橱窗。一条“东方枢纽接单—长三角智造—全球市场交付”的价值链已然指日可待。这种“枢纽服务+腹地制造”的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恰似浩瀚东海推浪成势,托举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越洋远航。
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彰显“击楫中流”的胆识,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这座面向太平洋的东方门户,必将成为全球要素配置的枢纽节点、制度型开放的示范高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28-16155-0.html东方枢纽谱写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邮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首发上海”系列活动启动 “首发上海3.0”政策发布
下一篇: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交出硬核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