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大败吴王夫差复国的故事。蒲松龄在科考落第时曾撰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下联就以勾践忍辱负重但终成功之事自勉。
在《左传》中就可见勾践的记载"定公十四年"(前496年),所记为吴王阖闾攻打越国一事。兹引之如下:
吴伐越。越子勾践御之,陈于檇李。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
此段战争场面的记述比较简单:面对强敌,在不利的情况下,勾践比较镇定,使用计谋,最终使得阖闾败退,因伤丧命,从中则可以看出勾践性格中"有勇有谋"的一面。在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又见关于勾践的记载。当时吴国大臣伍员评价勾践时所说:"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伍员认为勾践能亲近臣下,乐善好施,颇能团结人。以敌人之口来写勾践,所述应该能符合实情,这里的勾践是一个能团结臣下的君主形象。
相比而言,《国语》中的相关记载则详细得多。《国语》中的"吴语"部分最先有见勾践的记述。其中记载,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出兵越国,越国大臣文种向勾践献谋:
"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面对占据优势的吴国,文种劝勾践以谦卑的姿态暂时向吴王夫差求和,等待时机成熟再和吴国决战。勾践采取了文种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打了败仗。战败后,勾践退守会稽山,"乃号令三军",提出"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希望能得到国人的帮助以报战败之仇。
在向吴国求和并得到允诺后,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检讨,重新取信于民。勾践向国人坦陈,此次战败是他的责任,是他认识不足才导致国人遭灾,因此恳请国人给他改正的机会。除了检讨之外,勾践还用行动来证明:"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7]另外,他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来重新获得国人的信任。如实行"十年不收于国,民居有三年之食"来与民生息;又如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凡是"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指赠送食物)",等等。勾践本人则"卑事夫差""亲身为夫差前马",即卑躬屈膝服侍吴王夫差,还做了夫差的马夫。
《吴越春秋》所记越王勾践之事大抵不离前述几种著作的范畴,但对勾践的"忍辱负重"的形象又有所补充。据该书记载,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决定向夫差乞和。同时,勾践和大臣范蠡等到吴国为夫差役使,不但驾车养马,还住在环境恶劣的石洞里。这和《左传》提到勾践"卑事夫差""亲身为夫差前马"有相似之处,但《史记》只说勾践派范蠡等到吴国为臣,并未点明勾践事吴。
勾践到吴国为臣,除了卑躬屈膝证明自己并无异志外,还向吴王夫差表起了忠心。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听从了谋臣范蠡的建议,自告奋勇,取夫差"便与恶而尝之",还断定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以此获得夫差的信任。《吴越春秋》中所载勾践尝夫差粪便一事为上述其他书所无,"尝粪"之事更表现出勾践的"忍辱负重"。
由上述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越王勾践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性格,他的坚毅促就了他成功的必然性。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10-5530-0.html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哪个接近历史(34卧薪尝胆)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射雕英雄传 洪七公(没想到良心剧射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