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张新法向记者展示《中文化村志》。 本报通讯员 董张曼摄
本报记者 耿杨洋 通讯员 董张曼
“有生之年我要编一部书,为那个生养我的村落。”这是4年前《耀卓村志》主编王百成撰写村志时的初心。
2月18日,在渭南市白水县城关街道耀卓村,记者见到了82岁的王百成。他告诉记者,前不久,《耀卓村志》正式发行,多年的“村志梦”终于圆了。
这是白水县发行的第53部村志。自2017年尧禾镇水苏村发行第一部村志以来,白水县村志编纂工作持续推进,成效显著。
王百成主编的《耀卓村志》分14章57节,收录160张图片,详细记录了耀卓村的自然、文化、历史等内容。
编写村志并非易事。翻阅历史、走访村民、收集资料、拍摄照片……对于王百成来说,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铁了心的王百成,动员同村的老伙计拿起纸笔,进村入户。
“4年来,我不记得走了多少路,采访了多少人,有时为了核对一个人名得跑十几公里。”王百成感慨。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父亲有时会偷偷骑自行车去搜集资料。”王百成的女儿王爱君告诉记者,“父亲常说,过去那些人和事再不写就真的会被遗忘。那些名人轶事荡气回肠、感人至深,不记录下来,心里过不去。”
对于村民来说,村志里记录的山川河流、田间小道、沟沟峁峁,以及先辈和邻里乡亲的故事,总能唤起他们对家乡的强烈归属感。这种情感共鸣,正是编纂村志的意义所在。
距离耀卓村10多公里的西固镇中文化村,1月25日发行了《中文化村志》。
78岁的张新法是《中文化村志》的主编。2017年,他开始编纂村志,陆续走访了583户2200余人,改过10个版本,手稿摞起来有40厘米高。
8年,是怎样的坚持和热爱?
“第一版有不少疏漏,很多人和事没有涵盖,后期的补充、修改、完善工作才是最费力的。”张新法说,“年岁渐长,我的精力和记忆力大不如前,想到什么,半夜也要爬起来记。不然,醒来就忘了。”
经过修订,新版村志体例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在《中文化村志》发行当天,张新法激动地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有文化的村名,我们却没有像样的文字资料,这个缺憾一直留在我心中。今天,这个遗憾终于得以弥补,我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张新法”们眼里,故乡是一本写不完的书,村志则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家书”。将村里发生过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白水县文联主席刘小军介绍,2016年,白水县发布了《关于做好村史挖掘整理及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村歌村史”工程,依托白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动员文联、作协等专业人士和创作热情高涨的民间文化工作者,采取政府搭平台、群众当主角的方式,合力做好村史挖掘整理及保护传承工作。
截至目前,白水县123个行政村正式印制的村志达53部。
刘小军表示:“编纂村志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唤醒了全县群众的文化自觉,还助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间老屋,一条山路,一段故事……纸页间的琐事、乡情,让时代的宏大叙事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乡贤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对村志创作有着极大热情和动力。这种从田间地头生长出的文化自觉,不仅是对‘记得住乡愁’的时代回应,还折射出新时代乡土中国的深层文化自信。”刘小军说。
编辑:齐少恒
本文链接:http://www.28at.com/showinfo-102-32489-0.html村志里的乡愁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春好正是奋进时
下一篇: 西科学子用志愿服务丈量青春半径